-
人贊過
查看更多
孤獨山路,他為殘障兄妹掌燈 只為把他們的前路照亮 這個季節(jié)的重慶 高溫襲來 一位80歲的殘疾老人 卻拄著拐杖 再一次開始了 單程長達六七個小時的“遠征” 烈日的炙烤 讓換乘5趟公交后 被“捆”在摩托后座的老人有些難忍 但一想到路的盡頭 那對等待著他的殘障小兄妹 老人的心底,涌起陣陣暖意 80歲的鄧林明 他叫鄧林明 四年時間 他堅持上門送教 給一對不會說話、無法走路的殘障兄妹 打開了知識的大門 堅持 每月一兩次,懷揣心臟藥 80歲老人單程六七個小時的“遠征” 鄧林明住的老房子沒有電梯,他一手拄三角凳一手扶欄桿,腰身佝僂,從10樓慢慢下樓。 鄧林明自己也是個殘疾人,4級肢殘,腰無法伸直,走路必須拄拐,不拄拐時像個躹躬的人。以前身高有1.65米,現(xiàn)在縮成1.35米。 7月28日早上6點半,鄧林明就出發(fā)了。他的目的地,是重慶渝北茨竹鎮(zhèn)新泉村2組村民吳長生的家,那里,有兩個智力和肢體都殘疾的孩子等著他去上課。四年了,他每個月去一兩次,每次待上三五天,最長要超過一周。 因為每月定期的“苦旅”,老人頭一晚特意找到4顆苦藠,拍碎就著涼水吞服,他說這能防中暑。心臟病的藥也必須帶,以備不舒服時隨時摸兩顆出來吃。 去車站的路上,鄧林明拄拐慢慢前行。 這是趟單程六七個小時的路程。 老人先是從南岸羅家壩出發(fā),倒5趟公交車到渝北興隆鎮(zhèn)。這一段不堵車也要4個多小時,但是公交對老人免費。直達車快一些,要多花10多元車費,沒有退休金的鄧林明經(jīng)濟很拮據(jù),他舍不得。 車上的鄧林明閉眼休息,也想著當天的課程。 接著,鄧林明花4塊錢從興隆乘坐小巴到茨竹。到了茨竹鎮(zhèn),距離目的地新泉村只剩下5公里,能不能坐上農(nóng)村小巴要看運氣。 走在渝北茨竹鎮(zhèn)的街上,想到離孩子的家越來越近,鄧林明加快了步伐。 這天運氣不好,已是中午12點43分,等不到車的老人決定找個攬活的摩托,15塊,搭他去吳家。一年年下來,摩托車主們和老人也漸漸熟悉,熟到有了人情,曉得他去走教,有的也不收錢。 摸摸索索爬上摩托后座,老人手在抖,車主拿一條捆貨物的繩子,一頭纏在鄧林明腰上,一頭捆在自己身上。遇到坑洼路段,后座上的老人被騰空彈起,看得人心里一緊。 一路上,鄧林明緊緊抓著他的背包,里面有他給吳家兄妹帶的修改的作業(yè)、書、文具,有他自己的毛巾牙刷,還有8顆糖,有時候是一袋芝麻糊,或者兩個蘋果。8顆糖,也是老先生的禮數(shù),從不空手。 兄妹倆守候在窗旁,等候鄧林明的到來。 奇跡 不會說話、從未進過課堂的他們 在方塊字里慢慢尋找前程 新泉村里,盼望著鄧林明到來的,是一個一家四口三人殘疾的特殊家庭: 56歲的父親吳長生是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平日以種地為生,由于生活貧困,快40歲時才和同村一身體有殘疾的婦女結為夫妻; 38歲的母親三級肢殘,無法站立,無法行走,騎在一根約30厘米高的長凳上,踢踢踏踏地挪動,說話含混不清; 兒子吳文見16歲,二級智力殘疾,肢體殘疾;女兒13歲,三級智力殘疾,肢體殘疾。和媽媽一樣,他們靠一根板凳行走。 吳長生的妻子、兒子和女兒都不能正常行走,只能坐在一條板凳上四處走動。 吳家的事在村里不是秘密,鄉(xiāng)親們平時也多有幫襯。 一次,到衛(wèi)生室給患病妻子拿藥的鄧林明,看到了在隔壁小學“聽墻根”的吳文見。男孩的眼神,觸動了這個退休教師的心。他一邊和學校協(xié)商,一邊和孩子父親溝通,要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去。學校同意接收,但需要家長每天陪讀。要顧家,要務農(nóng),作為家里唯一的勞動力,吳長生無能為力。 “我來給你教兩個娃娃,我是退休老師,一定幫你教好。”2015年3月的某一天,鄧林明來到吳家,這是他說的第一句話。他決定,自己送教上門。 鄧林明在院壩的墻上掛上小黑板,給殘疾兄妹上數(shù)學課。 “想不想讀書?”那天,鄧林明問。兩兄妹咿咿啊啊說了半天,鄧林明也沒聽明白。“用筆寫,想讀書你畫鉤,不想你畫叉。”兩兄妹毫不猶豫地在作業(yè)本上畫下一個大大的鉤。 從此,在吳家門前的空壩上,鄉(xiāng)親們總能看見一個駝背的老人,拿著粉筆在墻上寫著什么。他面前,兩個坐在木凳上的孩子認真地聽課。 他給兄妹買了教材、本子、文具,從認字和數(shù)數(shù)開始。 用玉米粒講解數(shù)學的加減乘除法。 作為一個有10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鄧林明原本充滿了信心,但是面對兩個智力殘疾的孩子,困難可想而知。
“最大的障礙是他們無法用語言交流。”鄧林明說,兩個孩子都不會說話,只能發(fā)出啊喔的聲音。起初,他們交流全靠比劃和猜,但隨著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長了,鄧林明漸漸變成了最能聽懂兩個孩子“特殊語言”的人。“特別是現(xiàn)在,吳文見能寫不少字,我們可以用小紙條來交流了。” 鄧林明為兩兄妹購買了字典、成語詞典和小學生手冊。 看見孩子們的進步,鄧林明顯得格外開心。 鄧林明的苦心沒白費。 哥哥吳文見能識300個漢字,能寫100多個漢字,還能算出10以內(nèi)的加減乘除。妹妹吳丹丹雖然不能做計算,但也認識100以內(nèi)的所有數(shù)字和簡單的漢字。 在鄧林明的幫助下,從來沒有進過一天課堂的兄妹倆,慢慢地學會了寫字和算數(shù)。 老伴去世后,鄧林明住到了南岸區(qū)羅家壩大兒子家,只能每個月來一兩次走教。每次來,白天講課,晚上跟吳文見住,一老一小,躺在竹板床上,一個講故事,一個聽故事,山村夜黑,屋里沒燈卻有光。
在孩子家留宿時,鄧林明在床上教孩子讀課文。 未來 希望大家的愛心,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希望兩個孩子最終能自食其力 很長時間里,連兒子都不知道鄧林明在做的事情,老人說,不想把這件事搞得人盡皆知。但幾個月前,他卻高調(diào)參選了“感動渝北人物”評選。為什么? 老鄧說,是因為自己老了。 “這3年,我看著兩個孩子慢慢變好,我知道只要有人能繼續(xù)幫助,他們肯定能變成自食其力的人。” 鄧林明說,現(xiàn)在只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幫助吳家兩兄妹的行列中。“我們做的事并不多偉大,但是卻能改變兩個孩子的命運。” 因為鄧林明的堅持和呼聲,改變正在發(fā)生: 渝北區(qū)華鎣山小學知道了兄妹的情況,上學期開學起,校方把40多名教師納入送教隊伍,即采取每兩周間隙一次的送教。每次送教,學校輪番派出至少2名教師來殘疾兄妹家中,上語文、數(shù)學、音樂等適合三年級學生的課程。將來如經(jīng)測試已達到小學六年級學習水平,將為他們發(fā)放小學畢業(yè)證書。 渝北區(qū)茨竹鎮(zhèn)政府民政辦主任顏斌告訴記者,這對兄妹獲得小學畢業(yè)證后,民政辦會征求他們意見,以助力其今后人生發(fā)展。 鄧林明離開的時候,兄妹倆騎著凳子給他送行。 村里人都認為鄧林明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他卻并沒有滿足。“只要還走得動,我就一直來。” “我的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幫到什么時候,兩個孩子年紀還小,愛心需要接力。”他說,希望兩個孩子有朝一日能自力更生。 一念不忍,四載堅持。 那個烈日下彎曲的背影, 映照的 是這世間最最動人的師者之心。 “我的年紀大了……兩個孩子還小……” 愛心需要接力。 你是否愿響應老人倡議, 一起關注, 改變苦難兄妹倆的命運? 向大愛老人致敬! 也祝愿老人安康、長壽! 來源 | 重慶晚報·慢新聞(ID:chongqingwanbao)、重慶日報(記者:黃艷春、劉春燕、冉文) 責任編輯 | 賈文藝 更多精彩資訊,請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來源: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