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沒有爹媽陪伴、和奶奶住了17年、煤油燈下讀書、靠賣黃鱔賺學費、本科畢業(yè)于重慶西南大學、博士畢業(yè)于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現(xiàn)在在騰訊工作、年薪近7位數(shù)的黃國平,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黃鱔會被父親偷偷賣掉買肉買酒
人們知道他,是因為4月18日,他的博士論文《致謝》開始在網(wǎng)上流傳,看哭并看醒了無數(shù)人,其中“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成海內(nèi)外正在讀書求學的人們的座右銘。
下圖右一是黃國平博士畢業(yè)與導(dǎo)師、同學合影。
黃國平,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永光鎮(zhèn)炬光村人,1987年出生,現(xiàn)年34歲。
黃國平長到12歲時,即1999年,母親出走,父親靠種地、賣苦力賺錢,但常常連買化肥的錢都湊不齊。黃國平的學雜費,基本是靠自己摸黃鱔賣錢賺取。然而黃鱔有時會被父親偷偷賣掉,買肉買酒改善一下生活。
雖然父親有點小墮落,但對于失去母親后的黃國平,依然是他最大的依靠,因為父親在家的日子也并不多,即便在他病得不能自己去醫(yī)院看病的時候,也還是能給他留下一點勉強夠治病的錢以后才離開。
就這樣長到17歲,在廣州打工的父親因車禍去世,同年,奶奶也因病去世。
從此,黃國平一個人獨自居住在破敗的家里,大伯上門看他,發(fā)現(xiàn)老鼠在土墻上打了一個洞,泥巴落到他的床上。
但糟心的生活并沒有打垮黃國平,他沒有選擇像父親以及當?shù)卮蠖鄶?shù)的男人那樣外出打工,而是選擇繼續(xù)讀書。
半夜點著煤油燈,讀書寫作業(yè)
為了湊學費,黃國平夜里抓黃鱔,周末釣魚,不知道多少次被狗追、被蛇咬、半夜落水,但他從不放棄學習。白天沒時間,就半夜點著煤油燈讀書、寫作業(yè),下雨天沒有傘,帶著一身泥也要去上課,冬天衣服單薄,打著哆嗦也要去領(lǐng)作業(yè)本。
2004年,黃國平進入儀隴中學讀高中。貧窮造就他沉默少言,但學習特別努力。3年后,他考上了一所四川省本科師范院校,但黃國平選擇復(fù)讀,并在2007年考上了重慶的西南大學。
高中生活帶給黃國平的,除了西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還有對計算機的熱愛。
高三那年暑假,黃國平已經(jīng)通過編程賺到了生活費,進入西南大學之后,計算機更是成了他一生的事業(yè)與希望。
在助學貸款與好心人的幫助下,黃國平一路披荊斬棘,大學畢業(yè)之后考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完成碩博連讀。2017年畢業(yè)后,黃國平就職于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繼續(xù)博士期間確定的科研課題。
直到最近,黃國平在2017年寫下的博士論文《致謝》文章,在網(wǎng)絡(luò)上傳開,引發(fā)了人們的矚目。
老狗小花,為父親和婆婆守過墳
小編是個碩士,就不再以轉(zhuǎn)述的方式介紹黃國平博士了,小編把黃國平的《致謝》文章貼這里,以供不熟悉他的故事的讀者閱讀。
(我)出生在一個小山坳里,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醫(yī)院的時候,也僅是留下勉強夠治病的錢后又走了。
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為再得重病時沒有誰來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南方人稱奶奶為婆婆)病故,真的無能為力。她照顧我十七年,下葬時卻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
另一個家庭成員是老狗小花,為父親和婆婆守過墳,后因我進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時何處所終。
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邱浩沒能看到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我照顧有加的師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離開人世。每次回去看他們,這一座座墳瑩都提示著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人情冷暖,生離死別,固然讓人痛苦與無奈,而貧窮則可能讓人失去希望。
家徒四壁,在煤油燈下寫作業(yè)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
如果下雨,保留節(jié)目就是用竹筍殼塞瓦縫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是夜里抓黃鱔、周末釣魚、養(yǎng)小豬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圓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腳測量過無數(shù)次。
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電瓶進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學費沒交,黃鱔卻被父親偷賣了,然后買了肉和酒,都是難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還能克服,人前的尊嚴卻無比脆弱。
上課的時候,因拖欠學費而經(jīng)常被老師叫出教室約談。雨天濕漉著上課,屁股后面說不定還是泥。夏天光著腳走在滾燙的路上。冬天穿著破舊衣服打著寒顫穿過那條長長的過道領(lǐng)作業(yè)本。
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不是考試后常能從主席臺領(lǐng)獎金,順便能貼一墻獎狀滿足最后的虛榮心,我可能早已放棄。
世事難料,未來注定還會面對更為復(fù)雜的局面。但因為有了這些點點滴滴,我已經(jīng)有勇氣和耐心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zhàn)。
理想不偉大,只愿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以上是黃國平博士論文的《致謝》文章內(nèi)容,相信你已經(jīng)被震撼了,相信你甚至淚流滿面了。
有網(wǎng)友寫道:文字平淡,苦難卻驚心動魄。
網(wǎng)友評論:他把苦難寫成詩,讓我動容又羞愧難當。
還有網(wǎng)友寫道: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只為走出大山,始終仰望星空。
……
家徒四壁,墻上是一張張獎狀
小編雖然沒有黃國平的經(jīng)歷,但渴望上學和盼望走出去的愿望,幾乎一模一樣。
小時候,遠遠望著從雜亂的城郊響著鳴笛呼嘯而過的火車,一直想著,長大了要坐火車,去遠方,結(jié)果出國了。
曾經(jīng)一個傍晚,被北方城市的沙塵裹夾,搞得灰頭土臉,心想一定要離開這個城市,結(jié)果到南方讀了大學。這里沒有批評北方城市的意思,就是住在北方向往的南方心理。
高中時帶兩個英國人游玩了黃河,立下一個志氣,一定要學好英語。結(jié)果現(xiàn)在靠英語吃飯了。
當然會有人說,你這點小理想算什么呀,成長的路上,誰還沒立過志賭過咒?對,都曾有過,但又有多少人按著自己的理想,遵循自己的初心而去踐行?
所以,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真是個好的表達。這八個字,可以成就個人的成長,也可以筑起國家的夢想。
回到黃國平的故事。
據(jù)《新京報》報道,在黃國平的伯伯黃世俊的記憶中,黃國平上學都比別的孩子晚,直到七八歲才讀小學。那時收入來源之一是自家的三畝莊稼地,種些玉米、紅薯、油菜,除此之外,黃國平的父親有時間就給別人做小工,上世紀九十年代,做小工一天只能賺1塊錢。
抓黃鱔,是黃國平高中前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之一。夏季晚上九、十點鐘,村里的娃娃們結(jié)伴去水田里抓黃鱔。兩根竹子用釘子串在一起作為工具,夾到黃鱔后啪地一下甩到背后的背簍里。其他孩子的童趣,卻是黃國平的謀生之道。
在村民的印象中,小時候家里經(jīng)常停電,村里各家都常備煤油燈。黃國平家當時沒有電燈,他每天點著煤油燈做作業(yè)。能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寫作業(yè)或者讀書,算是黃國平最開心的事了。
家徒四壁,墻上最珍貴的是一張張獎狀,學習帶來的榮譽感讓黃國平從炬光小學到儀隴縣中學,再到重慶的西南大學,再到北京的中科院自動化所,黃國平一步一步走了出去。
高中班主任翻來覆去讀《致謝》文章
看到網(wǎng)上流傳的論文《致謝》文章時,黃國平高中時期的班主任老師饒彬,翻來覆去地讀著那篇文章,覺得觸動內(nèi)心,寫得真真切切。
饒彬還記得,黃國平在高中時期就展現(xiàn)出了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
“當時我們和成都七中合作直播教學,黃國平在試點班里,班里的電腦基本都是他在維護,修好修壞都是他,大家都知道,即使修壞了他也能重新修好。”
2003年時,為了讓孩子們有機會享受到最優(yōu)質(zhì)的資源,儀隴中學引入成都七中網(wǎng)校的直播教學,每天全程連線成都七中的課程,儀隴中學的老師在課下再進行輔導(dǎo)。黃國平入學后便被分到了直播班。
32個學生,22人上了本科,其中9個一本。這個數(shù)字,副校長周樂強記得特別清楚。試點之前,黃國平那個班成績并不突出,按之前的經(jīng)驗,能有一個同學上一本都很不容易。
第一次高考,黃國平考上了四川省內(nèi)一所本科師范類學校。當時覺得他家庭條件不太好,讀師范畢業(yè)了很好找工作,但他覺得與自己想學的專業(yè)不一樣。饒彬回憶。
黃國平對計算機的熱愛要追溯到初中時期。他讀初中的時候,有位邱老師常常帶他學修理計算機,帶他和其他條件好的孩子一起參加計算機培訓班。在論文《致謝》中,黃國平提到這位老師,稱其為“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
在綿陽南山中學復(fù)讀一年后,黃國平考上了重慶的西南大學。在西南大學,他拿了兩年國家獎學金,參加了9次數(shù)學建模比賽,獲得了美國數(shù)學建模比賽一等獎……
家鄉(xiāng)將他視為榜樣,激勵孩子走出去
在黃國平的意識里,讀書和走出去,是改變自己命運的最佳道路。
如今,在四川省儀隴縣永光鎮(zhèn),黃國平已被視為榜樣。窮人家里出了一個博士,家長用黃國平的故事激勵小孩好好學習,走出去。
就像黃國平在自己的《致謝》文章開頭寫道: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又說,堅持下去,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黃國平從17歲開始,獨自一人生活,生活極其清苦,但正是這種堅持下去的執(zhí)念,讓它就算遇到無數(shù)困難,在克服過之后,又回歸到自己的初心,而沒有放棄,讓他從鄉(xiāng)村走向縣城,再走向城市,走到首都……
寫在最后:走出去,人生視野加寬很多很多
走出去的好處是,眼界越來越寬,認知越來越深。小編在沒出國以前,對國際新聞一點感覺都沒有,但自從糾纏上了英語,日積月累,耳濡墨染,自己竟也能在業(yè)余寫起了國際觀察。
當然,小編這點本事,絕對和留學有關(guān)。
剛到英國留學時,撰寫英語論文,常常被一個literature review(文獻回顧)整到暈頭轉(zhuǎn)向。這什么東西啊,這是要干什么呢?問了很多同學,自己查閱了很多資料,才明白這是留學生寫論文必須要過的一道坎。
這個literature review實際上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你為什么要寫這篇論文,之前有誰在這個領(lǐng)域做過研究,他們的成果是什么,明白了別人的成果之后,你才能在別人研究的成果上,要么繼續(xù)延續(xù),要么補充,要么不同意別人的研究成果,干脆反駁。
千萬別告訴我,寫文獻回顧,觀點都被別人說完了,輪我還說什么呀?對,國外學術(shù)論文要的就是你要說什么?
這個過程有一樣東西繞不開,那就是大量閱讀文獻。
啊,這在國內(nèi)接受教育的時候,完全沒有清醒地意識到,也就是到英國之后,才明白為什么外國大學的創(chuàng)新成果會那么多,原來都是要在繼承前輩的基礎(chǔ)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才是教育所收到的成果。
事實上,國外的教育體系,從小學就這么干了,鼓勵小孩去質(zhì)疑、去查證、最后去創(chuàng)新,突破禁錮思維的大山,從而去仰望星空。
所以,單從留學學習的過程來看,這是一個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塑造批判性思維的過程,是一個習慣于搜索資料的過程,總之,是一個改變大腦思維的過程。
也因此,自從小編留學之后,自從掌握了英語這門語言工具之后,小編感受到,自己的大腦也像開啟了一個個思維的小窗口一樣,看問題開始通透了。
所以,在國外留學發(fā)現(xiàn),不論理科生做實驗還是文科生寫論文,原來都是殊途同歸。做實驗,要看別人的實驗成果走到哪一步,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進一步探索,寫論文要先看別人對這個問題怎么說,然后在別人的基礎(chǔ)上另找出路。
如果你要問我,英國留學你收獲了什么,小編的答案就是:學會了閱讀,學會了獨立思維,順便學會了使用英語語言工具,就這幾樣,我似乎感覺,這讓我的人生視野加寬了很多很多。
還有,在國外,不論做什么,只要你開口去問,和國內(nèi)一樣,總會有人幫助你,有時候幫助你的人是你碰到的人生貴人,像黃國平在求學的道路上所碰到的人一樣,他們成就你的學業(yè)或事業(yè),包括你的同學,你的老師,甚至偶然的陌生人。
最后再爆料一下,小編當年的畢業(yè)論文修改,都是去到鎮(zhèn)上的小酒吧或西餐廳,找那些戴眼鏡的、看上去有知識有文化的爺爺、奶奶來幫忙完成的,代價嘛,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杯啤酒!在此,致謝曾經(jīng)為小編的論文大睜眼睛大為好奇的酒吧里爺爺奶奶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