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也是必然,多少個偶然造就了瞬間的必然。就在那么一個早晨,我遇上了他——一個男孩。
我去報名參加了一個生命課程的義工。7.27早上,所有的學員都已經入場,但我卻看見一個男孩在放鞋套的柜子邊琢磨是穿還是脫。我看著他的表情,知道又是一個被媽媽力勸來的孩子。我潛意識里是想讓這孩子入場,但卻被直覺牽引著,說:我的孩子也和你一樣。跟你差不多大,他今年讀高中。他上次也被我要求也來參加過這個課程。這個課程不錯的,進去吧!他直接反擊:我大三了。他和我有什么關系。我不喜歡承諾什么。
是啊!他們能有什么關系,我不再說話。因為我沒有得到和他聊下去的機會。
我被拒絕了,但我并沒有放在心上,卻一直關注著他。接下來,他每天都在我之前到達上課的場所,要知道我可是5:00左右起床的。他起床真早!來到這里,他時而低頭走來走去,時而做點運動。憑直覺感到他是一個只要自我,卻又還算孝順的孩子。大家都入場了,他卻經常在外面游蕩,有時也會做點鍛煉,但是鍛煉時他卻能夠顧及到拍手不發(fā)出聲音,說明他不喜歡打擾他人,尊重他人。
時間很快就到了第五天,這天早上,我大約5:15到場,他已經在那里了。當我正將熱水瓶里的水灌入熱水桶里時,他說話了,有點不連貫。大致意思是:第一天你說你的孩子也和我一樣,其實關心我的人都喜歡說也……,但其實吧!你們說這樣的話讓我直接抗拒。比如我說某個景點我去玩過,你說你也去過,那么我還會和你繼續(xù)交流嗎?當然不會。其實你們真要讓我參加這個課程,為什么不問我"你怎么不去參加這個課程呢?"這樣問的話,我或許會和你繼續(xù)交流下去,最后入場也說不定。但是我身邊的人大多也是這樣勸我。
他又開始在那里說著:我奇怪的是你怎么知道我不太愿意參加這個課程的?你并不了接我。我由于是后勤義工,有很多事要做,不能停下來和他聊,就說:我們邊走邊聊吧!
我告訴他憑直覺。他馬上肯定:你的直覺是對的。
接下來我就做了一名聽眾。他說話雖然有些結巴(應該是和陌生人談話緊張導致的吧),但我了解到:我其實認為《了凡四訓》所說的是對的,老師講的有道理。而且我也聽了一些課的,感覺還是有收獲的:比如堅持每天誦讀一本書比一天誦讀十本書更有效果。我已經在讀《易經》,所以不會再去讀《了凡四訓》了。
我想深入了解他,但是其他學員到了,我們停止了談話。在這里我們是被要求止語養(yǎng)智的。
本來,我是想等到其他學員上課后在再繼續(xù)聊下去的。但是,上課之前,他就被班長催著"快點走,別讓其他學員看到"。原來他申請中途退場了,為了避免影響其他學員上課。所以才會有剛剛班長的那一幕。
他說是讀大三,但其實也就高中生的心智。他個人覺得自己一直都在做對的事:比如看《易經》,比如對孔子鞠躬,比如早睡早起,比如孝敬父母。在他看來,他做的都是對的,真的沒必要來參加這次課程,但是為了讓媽媽開心,他答應媽媽來了。但是來了要聽的去聽,不想聽的不聽總可以選擇了吧!他為什么要和別人一樣呢?為什么要人云亦云呢?做真正的我不是很好嗎?
以上是我對他的內心猜想,答案永遠得不到驗證。
但是我卻明白了,原來男孩子的內心更喜歡開放性的問題,而不是封閉性的問題。他們還渴望被鼓勵,和支持,而不是被要求和模仿。請永遠別對熟悉的男孩子說"……也是這樣"類似的話,這樣的話直接將孩子的心關上了。但是若是你是陌生人,卻能一語道破天機,那么"……也是這樣"可能會引發(fā)孩子的好奇。
愿所有的教育者都要對孩子的終身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