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在回答網友提問時提到,“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遠景目標草案中,有這樣一句話,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
白巖松還說,希望自己說的這句話可以上熱搜!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松一直特別關注家庭教育,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呼吁社會各界給家長育兒提供支持。
同時他也經常發(fā)表關于家庭教育的犀利評論,直戳家庭教育痛點,呼吁家長正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起來看看他有哪些觀點和建議!
中國的教育,
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長
我總覺得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會孩子讀書的,我認為在中國的教育里面,首先最值得吐槽和抱怨的是家長,而不是社會與學校。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父母還處于進步的過程中?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孩子不夠進步,然后把責任說成是社會問題、是教育問題,其實這種抱怨里面相當大的比例還藏著推卸自己責任的部分。
絕不是生理上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所承擔的責任起碼占51%,不要總是抱怨別人,得先改變自己。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每天同孩子的交流。同樣,也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替代父母,帶給孩子童年需要的內容。
兒子是生命中的主角,我與他的母親不負責編寫他的劇本,只想做一個稱職的觀眾和欣賞者。……
人生不是競技場,
不要爭第一
說說我兒子的故事。
北京中考成績公布后,很快,我就知道自己兒子的成績,“是個高分”。我松了一口氣,不僅因為兒子“考得好”,更在于“沒考得太好”。
中考前,我和孩子開過一個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系。”
我曾給孩子寄出了一封“人生郵件”,郵件中特別強調“不爭第一”。
“
人生不是競技,不必把撞線當成最大的光榮。當了第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眾人之上的滋味嘗盡,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涼,于是,就將永遠向前。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勝者,每一次第一總是一時的風光,卻賭不來一世的順暢。”
“爭第一的人,眼睛總是盯著對手,為了得到第一,也許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會派上用場。也許,每一個戰(zhàn)役,你都贏了,但夜深人靜,一個又一個傷口,會讓自己觸目驚心。何必把爭來的第一當成生命的獎杯!
我們每一個人,只不過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講道理沒用,
言傳身教最管用
外界通常對我有一個誤解,就是作為一個全國人民都熟知的“國臉”,我應該不是一個好父親,“他那么忙,哪來時間陪孩子,又拿什么影響孩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體力行帶給孩子的夢想。比如:我是阿根廷隊的球迷,我和妻子在家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除了看足球比賽我們很少看電視,我從來沒有引導孩子喜歡哪一支球隊,也沒有說過你要喜歡看書等,F在我的孩子是阿根廷隊的球迷,他從來不看電子書,房間里堆滿了紙質書。
比如,我家里住頂層,每到晚上坐電梯回家。上了頂層后,我都會摁下“1層”,讓電梯下去。因為晚上的大多數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縮短等待時間。后來我發(fā)現,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這個習慣,而我從未跟孩子說過“你該怎么怎么做”的話。
家長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角色,所謂言傳身教,你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你天天摁在這兒,跟他講大道理有用嗎?
孩子的興趣,
不用刻意培養(yǎng)
非常幸運的是,我在童年的時候,母親沒有阻攔我閱讀各種各樣的書。那個年代沒有適合我們的讀物,于是大人的書、小孩的書,甚至很多奇怪的書我都去讀,我還用母親的兩個閱覽證到處借書看,于是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這個習慣陪伴我至今。
我的兒子是一個書迷,快小學畢業(yè)時,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氣讀完了全集。之后,孩子便對清朝、明朝的歷史來了興趣,便去找這方面的書看。此外,孩子像我一樣也喜歡上了搖滾樂,我覺得挺好,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瞎聽嗎,有什么用?但是,他在聽搖滾樂的過程中,每天翻譯一首歌詞,英語水平上升得很快。
對于孩子的興趣,我從不刻意培養(yǎng),甚至,可以說近乎“縱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課的情況下,我同意孩子在頭一天半夜看球,結果是孩子次日放學回家驕傲地告訴我:“我們班沒有任何人敢這樣。”
我并不認為“看球是瞎看,沒啥用”,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請問在人生中,哪有這么好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放棄,結果可能會發(fā)生改變的例子。課堂上給不了。
擇校不如擇師,
選擇離家近的學校
現在有很多人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小學,每天早晨需要花很長時間把孩子送到學校。我的孩子上小學是在離小區(qū)只有30米的學校,也不是什么名校。我當時選擇小學的理念有兩點:
第一,擇校不如擇師,“擇師”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不厭倦學習,是否養(yǎng)成好的習慣,是否自信,真正的關鍵,是你最初遇到了怎樣的一個老師。
一路上,你所遇到的老師,從某種角度說,決定了你的一生。也許是我幸運,上學時成績雖然起伏巨大,好時名列前茅,差時名落孫山,一路上也挨過老師很多批評,但只要有成績,總得到鼓勵。自信,從來未被真正摧毀,反而在老師一路細心的照看下,有勇氣向前。
第二是學校一定要離家近些。這樣孩子才能多睡一會兒,不會因為過早起床而討厭上學。
精神上富養(yǎng)一點,
物質上“餓”一點
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我們在精神上要富養(yǎng)孩子,但在物質上可以清苦一點——經常讓孩子“餓”一點兒,讓他們在想要得到某些物質東西的時候,需要一些等待,需要踮起腳才可以得到,這樣的得到才是最快樂的。
人生中最好吃的飯是餓的時候吃的,最能獲得快樂的東西是盼了很久后得到的。關于“拼爹”,
唯一能信的是變得更優(yōu)秀
我們是中國第一批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就像長期的沙漠中出現了仙人掌一樣,被人當作“綠色植物”。隨著時代逐漸正常,一代又一代人在“排隊”,70后的前面有60后,當90后殺入職場,80后已經任勞任怨工作很長時間了。
這種情況下,不管你多努力想加塞都很難,能彎道超車的只有少數人。大家都努力,不管你是70后、80后、還是90后,就像每天早上擠地鐵,你都只有一塊狹小空間。
有時候別人會說當今社會要“拼爹”如何,生活中當然存在這個現象,
但是信這些沒有用,唯一能信的就是讓自己更優(yōu)秀,用你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去彎道超車。體育,教會孩子有尊嚴地輸
2012年我參與報道倫敦奧運會,倫敦奧運會的口號叫激勵一代人。在奧運會即將結束的時候,有記者問倫敦奧組委的人,說你們理解的體育是怎樣激勵一代人的?它激勵了一代人什么?
倫敦奧組委負責人說,
首先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在規(guī)則的約束下去贏。接下來他說了第二句話,對我影響巨大,而且印象深刻。
他說首先體育教會孩子們、年輕人如何在規(guī)則的約束下去贏,接下來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
那么,
我們什么時候教過孩子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呢?如果我們不能教會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體面有尊嚴地輸,并且把體面有尊嚴地輸上升到一種叫“第二種成功”的概念的話,根本的變化就很難發(fā)生。
不要用標準答案限制孩子
童年時的一個游戲,曾經深深影響了我。
記得有一個學期,作為數學老師的舅舅一直在和我玩一個游戲,他每天給我一個幾何圖形,他畫完第一條輔助線后,便讓我畫第二條。
一般情況下,一道題只要畫出一條輔助線,就算解答完了,可以得滿分了,但實際上有好幾條輔助線都可以解開這道題。
直到很多年后,當我被人夸贊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時,我才意識到是舅舅的游戲改變了我的思維,那就是不要給孩子一個標準答案。
我們的教育總是告訴孩子一個標準答案就算結束了,這使得孩子的好奇心都被扼殺了,那么,他們長大以后如何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數學需要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的詩歌、作文、電影、音樂、美術等為什么也必須使用一種框定的答案呢?有一次活動彩排的時候,我采訪一位“孝心少年”,問他:“你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但是你們姐弟兩個為什么都要學跳國標舞?”
他說:“一是可以鍛煉節(jié)奏感,二是可以掙錢貼補家里。”這樣的回答多么樸素真實啊!
但是后來我再問他,回答就變成了老師所指導的標準答案——“跳舞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美”。
我們不要再以那些所謂正確的答案限制孩子,讓他們從此進入一個封閉的箱體。孩子們有很多想象、很多好奇,我們要激活他們的好奇。
幸好舅舅在我童年的時候給了我不只有標準答案的游戲,讓我知道很多問題在第一個答案就停止了,那是“人云亦云”;但是你尋找第二個甚至第三個答案的過程才更有趣味,更有創(chuàng)造力。
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思維,在小學的時候就應該讓孩子知道:
很多事情不止一個答案,哪怕你錯了,也是發(fā)現了一個新的思考問題的角度。未來的優(yōu)秀與創(chuàng)造,可能就在最初某個轉換了角度的錯誤答案中。閱讀培養(yǎng),太重要了!
我在想如果要是沒有18歲,詩歌讓我知道了自己該說什么樣的話語;如果沒有18歲,三毛用她的一系列的與愛情有關的書籍,告訴了我們遠方在哪里,我覺得我抵抗不住饑餓。
我覺得我非常感謝閱讀,
因為閱讀在我18歲那一年為我的生命種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開花的種子,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讓我的今天不是我18歲所厭倦和討厭的那一個,我覺得這太重要了。
有數據顯示:
10歲-19歲之間的青少年讀書最多,可是那些書有相當大的比例不是他們愛讀的書,而是和當下的考試等有關系的書。因為讀功利的書,而沒有養(yǎng)成終生讀書的習慣。
20歲——29歲,為名利忙,事業(yè)壓力大,沒有時間讀書。
40歲——49歲,進入讀書最少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已經定型了,不再需要讀書。
到了老年,讀書開始增多。因為離開事業(yè)一線,不再為名利權利奔忙,被動性地靠近生命的真諦,重新撿起書籍,這時閱讀回到了它最大的本質,那就是樂趣,無用為有用,滋補人生。
這種狀況急需改變,要讓年輕人享受書籍的樂趣,不僅僅為功利目的而讀書。要在青少年時期把讀書培養(yǎng)成為一生的習慣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轉載 |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