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情緒的原因1.模仿大人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就有模仿能力了,會學大人的語言和行為。孩子長大后,模仿能力更強。當孩子看到大人鬧情緒,大家都害怕時,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值得模仿。當孩子初鬧情緒得逞后,他會繼續(xù)鬧,甚至得寸進尺。
2.想獲得父母更多的關(guān)注和認同。很多父母都忙于打拼事業(yè),沒有太多時間管孩子。有的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帶大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有的父母僅是每天早晚接觸孩子而已。這樣的孩子不但有失落感,還與父母有隔閡,于是通過鬧情緒的方式發(fā)泄不滿,讓父母更多地關(guān)注自己、認同自己。
3.讓父母對自己讓步。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總想自己每個要求都得到滿足,一旦達不到要求,他就會耍脾氣哭鬧。如果父母心軟,不忍心讓孩子受委屈,對孩子讓步,那孩子就如愿以償了。有的孩子從小鬧到大,就是沒長大。
機智父母是如何應(yīng)對的?
1.積極地化解孩子情緒。首先,不回避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注意傾聽而不是拒絕,讓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然后再和孩子交流,平復(fù)孩子的情緒。其次,預(yù)計孩子要爆發(fā)情緒前,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把孩子的情緒苗頭掐掉。
2.站在孩子的角度處理問題。一個孩子吃獨食吃慣了,不太知道讓著別人。當家里來小客人的時候,家長就要和孩子溝通,對他說你是大孩子,凡事要讓著小妹妹,好東西要和妹妹分享。如此,孩子就逐漸地學會了懂禮貌和謙讓。
3.堅持管教孩子的界限。這里要把對孩子情緒化行為的態(tài)度分為三類:一是認同孩子的某些行為,如抓東西吃、涂鴉等;二是不認同但包容孩子的一些行為,如孩子因生病哭鬧等;三是絕對不會容忍的行為,如傷人、違背公德和違法的行為。如此這樣嚴格分類管理孩子,必然會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不能意氣用事、隨意而為的。
4.對孩子不同成長階段分別對待。要知道孩子六歲以前的心理是極其幼稚的,需要父母倍加關(guān)愛。在孩子上小學后,才可以教孩子學習知識、思考問題、明辨是非,這階段對孩子的情緒化問題要循序漸進地解決。在孩子上初中后,心智進一點點成熟,父母就不要和孩子硬來,遇事要和孩子商量解決,避免孩子有逆反心理。
5.育兒先育己。如果想讓孩子情緒平和,父母首先要情緒平和,不相互指責,不爭論對錯,那孩子自然不會情緒爆棚。父母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用什么方式對待父母。父母愿意成長,愿意覺察反省自己,孩子也會自我修正。好的養(yǎng)育就是父母情緒平和,同孩子一起成長。
對待孩子的情緒化問題,父母一定要耐心和細致認真,不能簡單化之。而且,孩子的一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需要父母持之以恒地關(guān)愛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