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是夢想——正在被杭州地鐵改變的村莊本報記者 裘一佼 通訊員 汪一航 余小平
編者的話
高速鐵、地下鐵,終將被歷史所記載,宏大、愿景、意義。有許多村莊,被鐵軌穿行而過;有許多村民,正緊跟這呼嘯而來的腳步,主動或被動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習慣。
杭州地鐵湘湖站、滬杭高鐵桐鄉(xiāng)站,列車疾馳,承載著湖頭陳、東湘村、越豐村的村民,飛速駛向一個個繁華世界。
人口集聚,就地改造,拆遷安置,房產開發(fā),商業(yè)發(fā)展……鐵軌下,村莊正發(fā)生劇變。村民轉變舊有生產方式,打破原有收入構成,接受全新生活理念,更新思維方式,增添了時代內涵。
這是一條鐵軌的力量,串起城與鄉(xiāng),載著沿途村莊和村民的心愿,飛速向前,向前。
下一站,是五彩斑斕的夢想。
東湘村和湖頭陳村,位于蕭山風情大道和湘西路交匯處的東西兩側,靜靜地臥在蕭山城區(qū)之西的城鄉(xiāng)接合部。不遠處,是美麗的湘湖。
論經濟,論村貌,東湘和湖頭陳并不耀眼。如今,在杭州地鐵1號線上,他們驕傲地站在了起點“湘湖站”,地鐵從這里向杭城延伸開去。
一個多月后,杭州地鐵就要啟程。“共同打造開往杭城春天的地鐵”,村民對家門口地鐵工地上的公益廣告早已爛熟于心。他們堅信,地鐵會帶來機會,也會載著他們對城市的向往,一路向前。
本村人、外鄉(xiāng)人,地鐵愿景入夢來
中午11時半,是趙金明一家四口最忙碌的時候。點菜、洗菜、燒菜、上菜、結賬……一系列的程序,四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半個小時內,這家位于東湘社區(qū)湘西路上不足10平方米的“鹵味飯店”,迎來了兩撥客人。
來吃飯的,都是在村口施工的地鐵工人。飯店里開著空調,酷暑天里,這里就是他們絕佳的休息處。掛在墻角的小電視機里,正熱熱鬧鬧地放著韓劇,男女主角在地鐵相遇,卻因誤會洋相百出,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正在上菜的趙家大姐,跟著大家笑起來。她站在一旁認真地看了會兒電視,好奇地向工人們打聽:“師傅,門口的地鐵馬上能坐了吧?大家都說是10月。”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喜滋滋地跑進廚房,向滿頭大汗的趙金明喊道:“喂,10月就能坐上杭州這邊的地鐵了!”
一聽他們的口音,就知道不是本地人。因為老家不少人在東湘附近的工地打工,今年2月,他倆說動兒子和兒媳,從安徽阜陽來到東湘社區(qū)開餐館。初來乍到,他們的“鹵味飯店”生意不錯,除去每月1000元的租金,平均每天有300元至400元的收入。
“地鐵施工隊撤走后,飯店的生意要少很多。”趙金明雖有些遺憾,卻不擔心。他說,剛到東湘不久,兒子趙曉越就興奮地發(fā)現(xiàn),這里是杭州地鐵的始發(fā)站。兒子告訴他,東湘會像城市一樣繁華,“阿越要留在這里做生意,說這里機會多,年輕人就喜歡在城市。”
地鐵開通后能帶來多大轉變,趙金明還有點懵懂,但他的房東——34歲的本地人戴國強已有明顯感受。他家門口的湘西路就是例證:目前只能勉強同時通行兩輛車的村中小道,將會擴建成雙向車道的大馬路,一來為地鐵開通后疏散人流車流;二來,也是戴國強覺得最實惠的,路兩邊的商鋪一開,村民們就能增加額外收入。
“地鐵來了,村里人也能時常接觸大世面了。”戴國強在上海搭乘過地鐵1號線,雖然地鐵車廂里的人,多得讓他感覺“腳落不到地”,但地鐵的快速、準時以及地鐵站內明亮的燈光和井然的秩序,讓他感覺到文明和美好。
“就是大城市的樣子。”說起地鐵,戴國強贊不絕口,他還回憶起上海莘莊站,那里有寬敞時髦的購物中心和高聳現(xiàn)代的住宅大樓。“莘莊以前不也是農村嘛,通了地鐵后,現(xiàn)在就變成上海的一個中心了。”在戴國強眼里。
聽著戴國強講地鐵見聞,趙金明一臉期待。在他們心里,地鐵,已然駛來。
黃金地段上的家,尷尬的城中村
傍晚5時,東湘橋頭的雜貨店里人來人往,油鹽醬醋、糕點水果、生活用品都可以在這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里尋覓到。46歲的張建英一邊和村民聊天,一邊麻利地清點貨品,同時還兼顧收銀。店內有些悶熱,電風扇已不管用,張大姐不停地用搭在手上的毛巾擦汗。
她的雜貨店已經開了整整11年,張大姐說,做的都是村里的小生意,賺的都是起早摸黑的辛苦錢。她回憶,這么多年來,她的村子和她的小店一樣,沒有什么變化,更談不上起色。
東湘只有10多家村辦小型工廠,絕大多數(shù)村民在城區(qū)打工。這里與蕭山區(qū)其他社區(qū)和村子相比,經濟條件只能算普通。但不起眼的東湘緊挨著杭州休博園,一到節(jié)假日,入園游玩的私家車和旅游大巴把雙向四車道的休博路擠得水泄不通。
游樂園內歡快的歌曲,常常飄入寧靜的東湘,也撩動著張大姐的心弦。“那么多人來,我們也想賣點東西出去。”張大姐打聽到園內礦泉水的價格是她這里的5倍,曾想拿到那里去賣,但園內沒有攤位,她在大街上兜售總覺得心虛,最終還是回到村里。
“如果我們村面貌好點,應該會有游客繞道過來。”張大姐這樣想。的確,東湘的墻外就是整潔漂亮的園區(qū),而墻內是雜亂陳舊的小村。一墻之隔,卻是兩個世界。
與東湘隔著風情大道相望的湖頭陳,社區(qū)黨委書記張銀水也有同樣的感受。這天,第11號臺風“?”向浙江正面襲來,村里老舊的廣告牌、村民臨時搭建的小屋和幾十處危房讓張銀水很揪心。
“城區(qū)里這樣的城中村真不多了,人口越來越多,村子越來越舊,配套設施也跟不上,一有大風大雨,安全隱患重重。”張銀水說,這里是黃金地段,卻發(fā)展緩慢。
從東湘和湖頭陳向四周看去,清晰可見此地的“黃金區(qū)位”:地處蕭山區(qū)西大門,東接濱江區(qū)西興街道和白馬湖,南靠湘湖風景區(qū)和休博園,中間的風情大道是進入杭州城區(qū)的干線,優(yōu)越的區(qū)位已經吸引了不少房地產開發(fā)商入駐,建起別墅、排屋和高層樓宇。
湖頭陳和東湘在一片歐式建筑中顯得格格不入,尷尬的現(xiàn)況中,更多的還是緊迫感。向更遠的地方看去,一邊是濱江區(qū)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幢幢新樓拔地而起;另一邊是蕭山區(qū)新城的日新月異,城市新地標不斷涌現(xiàn)。
張銀水說,湖頭陳聚集了兩邊建設中暫無固定住所的外來人員,本村人口近4500人,外地人口卻達1萬人,村民們急需找到一個向城市靠攏的支點,湖頭陳急需尋找一個機會和突破口。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