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細小與極巨大
練歌的時候, 一個大約11 歲的孩子因為跑調(diào), 被擔任男女聲小合唱指揮的音樂老師除名了。后來,為了合唱隊列的平衡, 這個孩子被找了回來, 但老師嚴詞告誡她只能干張嘴, 絕不可以發(fā)出任何聲音。因擔心她領(lǐng)會不到位, 老師還伸出細長的食指筆直地擋在她的嘴唇間。自此以后, 這個孩子落下了再也不能唱歌的毛病, 并且在今后幾十年的歲月中, 老師那豎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 鎖住了她的咽喉……這是作家畢淑敏自述的一個故事。
他小的時候, 曾將一把石子遞給雜貨鋪老板“買糖”, 老板遲疑片刻后收下石子, 然后把糖“賣”給了他!@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小時候的故事。蘇霍姆林斯基寫道:“這個老人的善良和對兒童的理解影響了我的終生!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早期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 在全美選出50 個成功人士和50 個有犯罪記錄的人, 分別給他們?nèi)バ?/font>, 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后來, 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是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 另一封是來自監(jiān)獄服刑的犯人。兩封信談的都是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的事情。大意是這樣的:
面對紅紅綠綠、大小各不相同的蘋果, 一位母親責備想要得到最大最紅蘋果的孩子, 并告誡他,“要學會把好東西留給他人, 不能總想著自己”, 之后把又紅又大的蘋果獎給了哥哥, 因為哥哥改口說,“想要那個最小的, 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同是分蘋果, 另一位母親在孩子們爭著要大蘋果的時候, 不是責罵或說教, 而是讓孩子們進行除草比賽,最后兌現(xiàn)“誰干得最快最好, 誰就有權(quán)得到它”的許諾,把最大的蘋果獎給了贏得比賽的孩子。多年后, 得到最大蘋果的兩個孩子命運迥異: 前者被送進了監(jiān)獄,后者則成了白宮的著名人士。
其實, 不論是教師以一根食指擋在孩子的嘴唇間不讓其發(fā)出聲音, 還是一位老人收下石子把糖“賣”給孩子, 抑或兩位母親替孩子們分蘋果, 似乎都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情。但就是這些小事情對孩子產(chǎn)生的影響卻是漫長的、巨大的。由此可以看出, 成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今后的成長具有怎樣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對此,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過一段話: 在學校當了若干年的教師之后, 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jié)論——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我是決定性因素。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我能讓學生丟臉,也能讓他們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吉諾特博士說的是教師。推而廣之, 不難作出這樣的斷語: 凡是教育, 對孩子的影響力量都是極大的。上述的那位老人以及那兩位母親, 他們和孩子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至于教育為什么能對孩子產(chǎn)生這樣大的力量, 這個問題絕非三言兩語能夠闡釋得了的。這里姑且以分蘋果的故事為例來作些粗淺的分析。
第一位母親在把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那個孩子的同時, 也把撒謊、欺騙和投機取巧的種子撒到了他的心田。而“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 態(tài)度決了不易變”, 最終那個孩子長大后被送進了監(jiān)獄, 也就不足為奇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 白宮的那位著名人士之所以能夠成功, 與小時候那次分蘋果不無關(guān)系: 母親在把蘋果獎給他的同時, 也把誠實、勤奮、對未來生活的信念與斗志一起獎給了他。誠如他在回信中所寫的那樣, 分蘋果讓他明白了一個簡單而又重要的道理: 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想要什么、要多少, 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顯然, 一個孩子有了這樣的品質(zhì)與信念做人生的基石, 長大后何愁不能躍上事業(yè)的巔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