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的夜色,還有不少為了生活奔波的“夜歸人”,穿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夜班公交給市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特別是夜間杭城的出租車很少,那些下夜班、歸家的市民尤其需要公交車。上夜班的公交司機挺辛苦的,半夜里還得開著公交跑在馬路上,平凡的崗位,偉大的職業(yè)。每一個深夜回家的人,都是這個城市里的平凡英雄。。。為杭城24小時運轉(zhuǎn)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2、有次晚上9點,我站在武林小廣場等車,等了很長一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到三墩的153路很久沒看到車,于是看了下公交APP,距離前一趟已經(jīng)差不多有25分鐘以上了,終于有一輛153路到站了,很多乘客涌向前門。這時候有一輛204夜班車跟在后面也到了(204路應(yīng)該是153路的夜間車),因為乘客都上了前面這輛153路,后204路幾乎就是空車在跑。(我就想,為什么這兩輛車要同時到站呢?讓乘客整整在車站等了25分鐘?)
3、公交應(yīng)該區(qū)別“主次”:如果客流較小的支線15分鐘有一班車,而客流較大的主線也是15分鐘一班車,這顯然不合理。主線會顯得運力不足,西湖邊的31路總是要等很久、12路也總是很擁擠。
4、線路布局的不合理:缺少全局性的考慮,都地鐵時代了,搞一大堆超長距離的公交線,不知道怎么想的?今天這里有需要就這里拉條直達(dá),明天那里有需要就那里再拉條直達(dá),造成很多重復(fù)浪費,相反市區(qū)很多必要的公交空白(市民呼聲很高的)卻遲遲得不到解決。比如最近很多跨城線接入六公園和武林門一帶,而市區(qū)最熟悉的環(huán)西湖雙向、北山路和武林門地鐵站接駁,到今天都得不到重視和解決。另外“跳站停”雖然區(qū)間重復(fù),但卻起不了作用。
5、近年來新開通線路的末班時間普通較早,雖然開辟了很多新線,而實際上天還剛剛黑,末班就已經(jīng)沒有了,完全不考慮市民的需求。線路不在于“量”而在于“質(zhì)”,應(yīng)該充分考慮市民的實際需求,重點優(yōu)化一些客流有潛力的線路。(具體來說:未班晚的、給力的、一條就夠了,不需要七條八條,比如1路按原來的康家橋—沿湖墅北路打直然后從新河壩巷轉(zhuǎn)沈塘橋到少年宮或六公園。象1005M晚7點后就沒有了。1路車的末班要晚的多,而且班次也比社區(qū)公交多。只要稍稍改動1路客流提升更有利于班次密度的增加)。
6、線路規(guī)劃不抓重點:比如今年環(huán)湖線52路被任性改掉,把原來和51路環(huán)湖雙向組合給改沒了。線路規(guī)劃時過多的考慮到白堤西泠橋的承載重量,作為白堤浙江博物館的支線配置,原本安排小型巴士接駁勝利劇院就可以了,線路短成本低方便周轉(zhuǎn),乘客也滿意。而為了這個西泠橋把整條52路改得面目全非。至此,環(huán)湖這條常規(guī)線路因為沒有雙向又變得不完整了。畢竟DING制公交是臨時線,不可能提供常規(guī)公交的服務(wù)。(忍不住要問,北山路和白堤這么重要,那北山路和武林門就不重要嗎?武林門是市中心比較重要的公交換乘中心。)
7、線路更改非常任性:拆東補西,比如莫干山路和湖墅南路作為城北的兩條主干道,線路配置就非常不合理。比如莫干山路的打索橋有1、15、23、30、36、67、70、90、153、192、B支1、K155、Y8、160共14條公交線路。而湖墅北路僅5條公交線路,今年還被拿掉了一條36路給莫干山路錦上添花,160讓莫干山路又多了一條去古蕩。
期待2019年,能區(qū)分主次,重視主線的運力配置,在“末班時間、班次間隔上、地鐵接駁上”真正為市民所想。重視常規(guī)線路的完善,創(chuàng)造條件在節(jié)假日高峰時期只需加強運力,無需搞名目繁多的臨時定制線,畢竟市民對臨時線不了解也不敢坐等于浪費資源。作為決策者要多想想市民的期待和司機的辛苦付出,為杭州公共交通的進(jìn)步貢獻(xiàn)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