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
“我不得不這樣”、“我沒有辦法”
這成了我們逃避承擔責任、逃避成長、
放棄改變和努力的絕佳借口。
也成了我們自己給自己挖的井,
自己編織的牢籠。
﹀
﹀
﹀
前些年,我的好友總是抱怨夜里睡不好覺,因為和孩子同床,孩子睡覺特別不老實,半夜踹醒她也是常有的事。
我建議她和孩子分床睡。她說:“不行,她總是踹被子,分床睡肯定會感冒。”
我建議她準備一個帶護欄的小床,一個大點的被子。她繼續(xù)回答:“那根本不行,你想得太簡單,blablabla....”
我發(fā)現(xiàn),和孩子同床,對于好友而言,是“痛苦不堪”又“不得不做”的事。結(jié)果,她就一直痛苦地堅持著,現(xiàn)在得了嚴重的失眠。
另一個朋友給我講過她媽媽的故事,她的媽媽也有許多的“不得不做”。
據(jù)她說,媽媽上班非常忙,回家以后經(jīng)常累的腰酸腿疼,她和爸爸每次都說讓媽媽歇一歇,結(jié)果,媽媽非要每天堅持拖地,但凡有些臟衣服就一定要洗掉,并且好好的洗衣機不用,用手洗。她經(jīng)常一邊抱怨丈夫和孩子不幫自己做家務(wù),一邊辛苦地干著大家都覺得沒必要做的家務(wù)。
朋友一直覺得家里地板沒必要每天拖,并且那些大物件也沒必要手洗。多次勸說媽媽,可是媽媽總是說:“你以為我想干活?不做能行嗎?你們都這么懶,我不得不做。”
朋友說,和媽媽一起生活很累,幫她拖地自己累,不幫她拖地聽她嘮叨累。她最期待的事情是媽媽停止做“不得不做”的家務(wù),還自己耳根清凈。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每天拖地”和“手洗床單被單”是“不得不做”的事。
生活中,經(jīng)常有被我們看作“不得不做”的事,
然而這些事,在其他人眼里,
并沒有那么的非做不可。
這些事可能只是我們自己,
強加給自己的“負擔”。
這些不得不做,可能被我們冠以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客觀原因(地板臟),周圍的壓力(同學結(jié)婚大家都去行禮),家庭角色(媽媽一定要整理家務(wù)),遵從大眾(大家都這樣)等一系列外部原因,這些原因似乎又不由自己選擇。
總之,我們認為:是我們自己不能控制的,我們是被逼的。
為什么如此累還不休息一下?
因為家里亂
為什么打完孩子自己也很難過卻還要打?
因為他不聽我話
為什么你那么討厭她還要交往?
因為她是我同事,沒辦法
為什么討厭做飯還要做?
因為我不做飯就沒飯吃
為什么不請小時工?
因為太浪費錢
……
總之,無數(shù)的理由讓我們把這些變成了“不得不”的事情,并且這些理由聽起來貌似也很順耳,可不就是這樣子嗎?這恰恰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這樣的思維模式。
仔細思考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
這些話里面透露出的涵義,
那就是突出「身不由己」
或「我也是受害者」
——我不想這樣,但是我沒有辦法,
我不得不這樣。
這類思維還有一種流氓變體:
“我知道這么說會傷害你,但是我不得不如此。”
“我知道這么晚打攪你很不好,但是我不得不這么做,因為這個事情很緊急。”
“我知道這樣做很麻煩你,但是我沒辦法。”
“我知道讓你受委屈了,可我也不想。”
...
我也不止一次在半夜收到情感求助,原因就是:抱歉這么晚打攪你,但是我不得不這么做,因為我女朋友要和我分手。(他女朋友的決定讓他“不得不”打攪我,而不是他想打攪我)
這也可以成為無可奈何、不得不做的理由。
大家可曾想過?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總是那么逍遙自在,而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充滿“不得不”的身不由己?
這些“不得不”和“沒辦法”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問題?
1、回避承擔責任
這種方式可以淡化我們的個人責任,試圖對自己將要采取的行動進行責任回避。
為什么打孩子?因為他不聽話。(這種方式回避了我們不懂孩子心理,不會教育孩子,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的責任,將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你為什么打人?因為他碰了我的車。(回避了自己的暴力問題,將責任推到對方的行為上)
你為什么不離婚?為了孩子,因為孩子不能沒有爸爸。(回避了自己不敢脫離婚姻的恐懼感,將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為什么你那么討厭她還要交往?因為她是我同事,沒辦法。(回避了不敢做自己,表明自己的界限,一直委屈求全保護自己老好人的狀態(tài)。)
到底是離婚后媽媽帶孩子,然后偶爾去爸爸那里小住一段,孩子開心?還是每天看父母吵架、冷戰(zhàn)甚至打架開心?
恐怕真正的原因是自己不敢面對未來,沒有勇氣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不評判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而努力維持婚姻的行為,但是將責任轉(zhuǎn)嫁給孩子一定是不當?shù)摹?/div>
有些家長還會經(jīng)常說“我這都是為了你”,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是自己造就了父母的痛苦。
2、放棄努力,呆在"安全區(qū)"
“不得不” “我沒辦法”,是很好的借口,可以讓我們放棄努力,回避他人的指責,繼續(xù)呆在我們的安全區(qū)。
因為外部客觀原因,我“不得不這樣”,所以這不能怨我,所以我的痛苦是我無能為力的。這個過程,是放棄自我努力的過程。
前段時間轟動網(wǎng)絡(luò)的那場家暴致死案,妻子被丈夫家暴活活打死。其實,在之前多次發(fā)生家暴的時候,這位妻子就曾經(jīng)對她的姐姐說過“我早晚會死在他手里”。
她有無數(shù)次機會可以離開那個男人,可是她“不得不”留下,因為拿她的話說“他每次都一把鼻涕一把淚跪著求我,說他會悔改,我不得不給他機會。”
但這個“不得不”,也許她只是不甘心放棄自己多年的付出,不甘心面對婚姻的失敗,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氣。
是的,
不幸的人總是經(jīng)意不經(jīng)意地被生活綁架,
把自己變成一個被綁架的傀儡。
心理學上曾經(jīng)研究過那些坐了很久監(jiān)獄后出獄的人,這些人往往最后還是會再次進監(jiān)獄,因為他們已經(jīng)不習慣外面自由的生活。
同樣,習慣被痛苦、不幸、習俗、從眾綁架的人,也不善于讓自己走出來。為了擺脫想走又不敢走的心理困境,他們不斷地把責任推脫到別人身上,以減輕自己不去主動努力的壓力。
終究,人都是無法過自己這一關(guān),所以為自己找一些心里好過的借口罷了。
事實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替另一個人的生命負責。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負責任。
一個人自己不想做,別人是無法強迫他的。
就如同那句著名的話: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是想不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
你不能為所欲為,但是卻可以有所不為。
3、被習性掌控的人生
很多在婚姻中感到不幸福的女人,都是經(jīng)常在 “你傷透了我的心” “你害了我的一生”這樣的情緒中,堅持了一年又一年。
親愛的,沒有人能害你一生,只有你自己。“責任都是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這是多么不幸的想法。
生活就像一個照妖鏡,這一切不幸,其實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只是你沒有意識到。真實的情況是,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是會如此選擇。
就如同我前段時間收到的求助,那是一個結(jié)婚多年對丈夫百般不滿意,對生活感到痛苦不堪的女人,結(jié)果,還在今年順應(yīng)潮流生了二胎。痛苦中選擇了更加痛苦,更加抱怨丈夫,這是循環(huán)。
人生有無數(shù)次選擇機會,今天的選擇就是明天的命運,隨時都不晚。這個世界存在著成千上萬的可能性,而你就認死了其中一種。并且把這個選擇稱為“不得不”。
因為你從來不愿意去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嘗試新的選擇,而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待在自己熟悉的區(qū)域,不愿意走出來。
俗話說:“英雄根據(jù)需要作選擇,凡夫由著習性作反應(yīng)!”
所謂的“不得不”,就是我們的習性,我們習慣了它的支配,將自己的選擇權(quán)交給了它,讓它無時無處不在替我們做主。
無能的人總是想改變他人,
通過讓他人的改變
來達到讓自己舒服快樂的目的。
而有力量的人總是去改變自己,
用自己的選擇,去鋪一個幸福的未來。
面對他人,我們要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因為我們不能左右他人的意志;但是面對自己,不能總是借口“不得不”讓自己無能為力,我們隨時可以改變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再也不要用“不得不”讓自己陷入無能為力的境地,這種推卸責任、不去努力、不敢嘗試新方法的思想,終究會讓你越來越無力,讓你的一生都充滿 了“無能為力”。
因為你將自己的人生主宰權(quán)讓給了他人、社會和習慣,你從來都不曾對自己的人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