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漂結束。再過兩天我們就從邵逸夫醫(yī)院出院回家啦!杭州,下次見面,希望是因為旅游哦。”
10月底,31歲的黃婷(化名)在微博上敲下這段文字,語氣中的輕快,撲面而來。
過去3個多月,她帶著患腸癌的媽媽在杭州和麗水兩地奔波。“最累的時候,就是累到想哭。晚上把孩子哄睡后,一個人坐在客廳里哭,哭完再去查資料。”
黃婷是獨生女 ,變故來時,她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我也很害怕,怕我做的決定是錯誤的,怕如果她離開……但我必須沖在前面,我壓力大一些,才能給我爸爸減壓。我一直覺得,現(xiàn)在的他們,不是我的父母,更像我的孩子。”
只要不是最壞的結果,我都能接受
黃婷稱呼自己的媽媽為:蘇小姐。
“蘇小姐,我們都要加油!”
“蘇小姐咳嗽地整夜睡不好覺。”
“最安心的時刻,蘇小姐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這是媽媽生病的100多天內,黃婷在微博上記錄的片段。“我和我媽的相處,就像朋友。”
50歲的蘇阿姨的身體一向很好。“我很少去醫(yī)院,每年都體檢,沒查出過問題。”
但是蘇阿姨一直有便秘,不舒服的時候,她會服點瀉藥,這種情況持續(xù)了一年多。
今年四五月開始,蘇阿姨明顯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差:人總是沒力氣,上兩層樓都氣喘吁吁,腹脹肚子痛,飯也吃不下去,還伴有黑便。
她平時還在上班,直到今年7月份,才抽空去當?shù)蒯t(yī)院做檢查。
“醫(yī)生說情況不大好,讓我們做腸胃鏡。”那天,黃婷在外等候,她覺得每一秒都被拉長,“等結果的那兩天,我又害怕又期待,想著只要不是最壞的結果我都能接受。”
偏偏是最壞的結果:蘇阿姨是直腸癌晚期,醫(yī)生還懷疑肝轉移,建議轉院。
黃婷形容自己,“兩天掉了兩斤眼淚”,有一次,她站在醫(yī)院的窗口外,發(fā)呆,“癌癥啊,媽媽會有多疼?”
有一天晚上,她把5歲的兒子哄睡后,一個人坐在客廳的搖椅里,大哭?尥,打開電腦查資料。
我多承擔一點,爸爸壓力就小一些
黃婷沒有太多時間去悲傷,她的戰(zhàn)斗開打了。
“我去網(wǎng)上查了很多資料,直腸癌怎么治療,會有什么并發(fā)癥,生活會受到什么影響,需要怎么護理。我還看了直腸癌的治療指南。”
從來沒接觸過醫(yī)學知識的黃婷一點點去啃,“開始完全看不懂。”
媽媽確診后,黃婷成了父母的頂梁柱,和治療有關的事情,都是她拍板。
是請專家過來做手術,還是直接帶媽媽去杭州。
“我爸說請人過來,在當?shù)刂,照顧方便。我看我媽的情況,就說一定要去杭州。”黃婷做了這個決定,爸爸沒再說話。
媽媽生病后,黃婷的爸爸幾乎是一夜白頭,原本花白的頭發(fā),變成了全白。
“我多承擔一點,他能壓力小一點。”在一次次的選擇和決定時,黃婷內心有惶恐和忐忑,她擔心自己是不是做了錯誤的選項,“如果真的這樣,那就怪我吧。”
蘇阿姨的情緒也變得敏感:她不想拖累女兒,有過極端的念頭;化療期間,擔心化療藥物影響到小外孫,甚至不愿和女兒同住……
這些都靠黃婷一點點安撫。
“我想過最壞的結果:如果她離開了……想到這個,我就立刻對自己說:不行,我要想辦法。”
醫(yī)生說不樂觀但還有機會,我很慶幸
7月中旬,黃婷帶著媽媽到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肛腸外科找到了宋章法主任醫(yī)師。
這也是她“精心選擇”的,她幾乎把醫(yī)生查了個“底朝天”,“我看了宋醫(yī)生的資料,他的論文、他直腸癌手術錄播。他在這方面是專家,我覺得可以相信。”
蘇阿姨在邵逸夫醫(yī)院做完檢查后,結果并不樂觀:直腸癌已經(jīng)發(fā)生了肝臟多發(fā)轉移,病灶雖然不大,但目前手術無法完全切除。
“我們后來進行MDT綜合診治,發(fā)現(xiàn)還是有很大治療機會的。” 宋章法說,結直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約2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有轉移,20%-25%的患者在術后發(fā)生轉移。對于此類患者,就需要手術、放化療、介入等綜合治療。
肛腸外科主任黃學鋒解釋,癌癥不像傷風感冒、跌打損傷等疾病,應該被當作全身疾病來看待。腫瘤往往不局限于原發(fā)病灶(如直腸),還會發(fā)生周圍淋巴結轉移,甚至肝、肺等器官的擴散。“所以,治療上不僅要根治原發(fā)病灶,還要兼顧轉移病灶的控制,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黃婷覺得慶幸:還有拼一把的機會。
“患者的腫瘤有十四五公分大,需要先化療,同時,她比較年輕,總體情況還可以,我們建議她可以考慮PD1(免疫療法)加化療。” 宋章法說。
PD1的藥需要自費;手術時可以選擇機器人手術,更精準,創(chuàng)傷小,但費用相對也高一些。
“這些問題我都要去考慮。對一般家庭來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黃婷思來想去,決定給媽媽最好的治療方案,“我想好了,把自己多年的積蓄用在媽媽身上,不管結果如何,也不考慮人財兩空,只要對她好。實在不行,還可以賣掉一套房子。”
老公是她堅強的后盾,當初在選擇去哪里治療是,老公就對她說:去杭州吧。人生要盡最大可能去努力,不留遺憾。
那是黑色七月后,我最安心的時刻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黃婷陪著媽媽開始了雙城生活。“杭漂”求醫(yī)期間,黃婷最牽掛的就是兒子。
第一次陪媽媽到杭州治療,晚上,黃婷和兒子視頻。
“他不知道為什么媽媽能看到,但卻摸不到,也抱不到,一直對我說:媽媽,你出來呀。”
兒子每晚都要她講睡前故事,那天晚上,黃婷在視頻里給兒子講完了故事。之后,每次分離,兒子都說:媽媽,我舍不得和你分開;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但她也只能狠狠心,離開。
為了讓媽媽養(yǎng)好身體,黃婷列出了很詳細的食譜,名字叫“媽媽的養(yǎng)豬計劃”,幾點吃藥、幾點吃營養(yǎng)粥、幾點服用保健品、幾點散步。她都寫得清清楚楚。
那段時間,很多次,黃婷都在微博上記錄:累到想哭的一天。
4個化療周期后,黃婷接到一個好消息:大部分腫瘤顯著縮小。部分腫瘤甚至消失。
MDT團隊重新綜合評估了陳女士的情況,最后給出了直腸癌、肝轉移灶同期切除的方案。
“那是黑色七月后,最安心的時刻。媽媽的病情得到控制,說國慶后就可以安排機器人手術了。” 黃婷說。
我和媽媽有了新的約定
手術前一天,蘇阿姨很緊張,甚至在房間里跌了一腳。緊張的還有黃婷,但是她不能表露。
“我們都不去談手術的事,我怕越說越緊張,就把它當做一件普通的事。”
在手術室外等候的時候,黃婷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勝利,勝利,勝利。
陳女士的手術,由三個團隊共同進行:肛腸外科宋章法主任團隊、肝膽外科許斌主任、超聲介入科樓海亞主任團隊。
在他們的密切配合下,6個小時的手術,很成功:腫瘤原發(fā)灶和肝轉移灶全部被切除。手術一周多后,蘇阿姨的病理結果出來:完全緩解。
“3個多月的噩夢,終于要結束了,我們家真的是雨過天晴了。” 黃婷無比感慨:這一仗,自己打贏了,“這是完美的句點,很慶幸,一切沒有白費。”
難掩激動的黃婷給醫(yī)生們手寫了一封長長的感謝信:寫下這些之前,在心里已經(jīng)打好了無數(shù)遍的草稿,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謝謝邵逸夫醫(yī)院肛腸外科的醫(yī)生們……醫(yī)療進步很快,腫瘤并不可怕,希望所有病人被治愈。
經(jīng)歷了這驚險的一役,黃婷的生活計劃也有小小的改變,她想再要個孩子。
“我以前是堅決不想生二胎,因為孩子就像碎鈔機,生下來,不能只管他吃喝,還要陪伴、教育。但媽媽生病時,我突然想,如果自己有個兄弟姐妹,就可以一起商量、分擔了。再想想我的孩子,等我們老,只有他一個,壓力該有多大,想給他一個伴。”
還有一個原因是,媽媽也一直想讓黃婷再要一個孩子。
“我答應她,也讓她好好治療,好好養(yǎng)身體,到時幫我管小外孫(女)。”黃婷笑著說,這是她和媽媽之間的,一個新的約定。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