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著肚臍眼時,你是否也產(chǎn)生了這樣的疑惑:肚臍眼是從哪來的,又通向哪里?能進水嗎?
當(dāng)你躍躍欲試,準備用手指摳時,大人會立馬制止你:“肚臍連腸,小心把腸子摳破了!”
被嚇到的我們,直到長大都不敢再摳肚臍眼。
肚臍從何而來,去向何方
其實,肚臍是胎兒出生后臍帶脫落留下的疤痕。孩子在出生前,會有根臍帶將母體和胎兒相連,母體通過臍帶將營養(yǎng)輸送給胎兒。孩子出生時,臍帶會被醫(yī)生剪斷,分離母親和孩子。孩子身上殘留的一小段臍帶通常會在出生一周后自然脫落,其愈合的傷口便是肚臍。
民間傳言“肚臍通腸道”,因此對它保護有加,甚至通過“肚臍藥膏”等藥物治病。實際上,肚臍哪兒也不通,是個死胡同。肚臍是一個“淺坑”,緊挨著腹膜,是腹部最靠近內(nèi)臟的部位,離血管和神經(jīng)比較近,但并不與腸道相連。
肚臍橫面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為啥肚臍都長得不一樣?
如果你觀察仔細,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肚臍形狀不一樣,有的深,有的淺,有的還會凸出來,到底是什么導(dǎo)致了這種情況呢?
其實,肚臍的形狀是天生的,與醫(yī)生剪臍帶的手法和臍帶殘留長度無關(guān)。肚臍形狀取決于每個人皮膚和腹壁之間的空間量,因為肚臍是臍帶脫落后留下的疤痕,所以跟瘢痕修復(fù)過程有關(guān),皮下的瘢痕組織能長多高,決定了你的肚臍眼是凸還是凹。
影響肚臍樣子的還有其他因素,比如你的肚臍看起來很深邃,那可能是因為肚皮上的脂肪太厚,俗稱“胖了”。
摳了會怎樣?
肚臍可以摳,但建議最好不要摳。肚臍非常薄,幾乎沒有皮下脂肪,直接與筋膜、腹膜相連,很靠近內(nèi)臟。如果摳肚臍的力道太大,可能會刺激到內(nèi)臟,引起消化系統(tǒng)不適、肚子痛或拉肚子等情況。
大部分肚臍都是凹進去的,加上褶皺多,很容易藏污納垢。如果肚臍的皮膚被摳破,就可能會導(dǎo)致細菌感染,引發(fā)臍炎。雖然肚臍和腸道不連通,但肚臍上毛細血管豐富且與周圍組織相連,如果出現(xiàn)臍炎,也會影響到其他部位。
教你洗洗這個眼兒
如果不能用手摳,是不是就最好不要去動肚臍?
錯!如果一直不清理肚臍,肚臍里會積蓄很多皮膚脫落的細胞、細菌、肚臍分泌物、汗液和灰塵等,這些污物混合一起形成黑泥(臍屎),可以說是細菌們的“好飼料”,有害菌可能大量繁殖并產(chǎn)生各種代謝物,散發(fā)出臭味,甚至導(dǎo)致細菌感染,引發(fā)臍炎。
科學(xué)家曾收集了60個志愿者的肚臍眼泥,并通過顯微鏡觀察。在200倍顯微鏡下,黑泥呈現(xiàn)透明色,有點像頭皮屑;將顯微鏡放大到500倍,可以看見一些像透明蚯蚓一樣的絮狀物;再將顯微鏡放大到1000倍,有許多像小螞蟻的東西在動,它們便是存活在“黑泥”中的微生物。
美國北卡羅納州立大學(xué)的一項研究顯示,肚臍里的細菌有2368種,可高達120萬個,是馬桶細菌的4100倍,其中1458種可能是未知細菌。
每個人肚臍里平均有67種不同類型的細菌,大部分都是無害細菌,當(dāng)菌群平衡時,它們會和皮膚一起形成身體的第一道防線。但當(dāng)菌群失衡時,有害菌占上風(fēng),人就會患病。
例如念珠菌,它是一種生活在皮膚上的酵母菌,一般情況下不會引起疾病,但如果過度繁殖,則會演變成真菌感染。其中一種感染稱為“念珠菌性間擦疹”,會導(dǎo)致皮膚紅腫、起皮和水泡等發(fā)炎反應(yīng),常見于皮膚的褶皺處,例如肚臍、腋窩或腹股溝。
葡萄球菌也是肚臍的常見菌,少數(shù)可致病,是最常見的化膿性球菌,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引起多種組織器官的化膿性炎癥,新生兒肚臍就很容易感染金葡萄球菌。
那我們該如何清潔肚臍眼?這里送你幾個清理的技巧。
1、溫水沖洗
如果肚臍皮膚比較淺,可以先用溫水對肚臍皮膚進行沖洗,沖洗后可用棉簽蘸著溫水,輕輕地清潔頑固污垢,注意不要太用力。
2、沐浴液清潔
對于潛藏比較深的臟東西,可以用棉簽涂上一些沐浴液,用適中的力度來回撥動,清潔完記得用軟毛巾沾上溫水擦干肚臍,讓肚臍保持干燥狀態(tài)。
3、酒精或雙氧水清理
一些比較深又非常頑固的污垢,可以用棉簽沾上一點酒精或雙氧水,用輕柔的力度進行來回撥動。清潔完后也要記得擦干凈,保持肚臍干燥。
為了健康,我們要定期清理肚臍,但千萬不要亂摳肚臍。清理肚臍時力度要輕柔,不要過度頻繁清洗,平時也應(yīng)注意保護肚臍,避免受到風(fēng)寒,引發(fā)腸胃不適。
來源:39健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