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社會打拼幾年后會有這樣的感嘆:人在職場,不是以個體狀態(tài)存在的,而是以群體和組織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只有主動適應群體,才能被自己所屬的以及另外的群體所認同和接受。這段疑似很學術的話,說白了就是:要收斂個性,適應社會。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非得要把自己打磨成鵝卵石嗎?
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有個性,而且這個性或多或少不為社會或職場所容。個性強的憤世嫉俗者通常有兩條路可走:要么是不畏貧窮破落將個性貫徹到底,要么是變節(jié)投靠群眾,過上了中產(chǎn)或富人生活。當然也有第三條路,既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也保留了部分個性,這種人會被個性強的人認作“茍且偷生”,還不如變節(jié)者純粹。
事實上,對于個性和職場的沖突,我一直持保留意見。這兩者其實沒有沖突,只有取舍。
一位搞文字工作的朋友近日被一家公司挖去做公關總監(jiān)去了。薪水和職位雙雙傲人的朋友卻終日悶悶不樂,原來他的個性遭遇了很大的委屈。首先,他不擅長并且也不愿意與人溝通。他更喜歡半夜三更自己一個人讀讀書,寫寫文章,發(fā)發(fā)呆。其次,雖然他喜歡被人重視,但他不喜歡社交,也不善言辭。因此對吃不完的宴請,開不完的派對深感疲憊。還有,他崇尚自由,認為人人平等,因此對兩位手下疏于管理,并被考勤制度折磨到失眠。
是的,很難想像居然會有人出高薪請這樣的人擔任公關總監(jiān),F(xiàn)實的情況是,什么事都可能發(fā)生。其實處在個性與職位強烈沖突中的朋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當對于薪水和職位的向往與對隨性生活的向往無法并存時,究竟你想要哪一個?或者說,不是個性與職位或職場發(fā)生了沖突,而是自己的一個欲望與另一個欲望發(fā)生了沖突。
這時那個中庸的詞匯就會適時跳將出來——“平衡”。四平八穩(wěn)的做法是,去掉那個顯赫的職位和薪水,去掉那個他人即地獄的自閉癥結,選擇一個薪水職位不那么高,但對溝通與管理能力要求也不那么高的工作即可。
可是眼睜睜看著到了手的寶貝,誰愿意放棄呢?于是另一個選擇產(chǎn)生了:在兩者皆不拋的前提下,過一個精神上不太愉悅的生活。
對于職場上大量的自以為世人皆醉我獨醒,并試圖獨善其身的人,以下三點需要格外注意:
1、具體分析一下自己的個性。
喜歡獨處?不喜歡講話?不喜歡拍馬屁?不想打卡?但同時希望經(jīng)濟寬裕?職位高尚?把這些喜歡和不喜歡一條條列出來,兩害相遇取其輕。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為了每個月多一千元錢,有時你會覺得和人溝通并不難。
2、不要把職場陰暗面當成職場的頑疾。
事實上,你所認為的合理狀態(tài)不一定有效。職場確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這是因為人性當中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如意。為什么不樂觀處之呢?
3、有個性的人是永遠受歡迎的。
只要這個性不是自私的代名詞。如果你真誠、樂觀,甚至還有一點善良的話,不管是什么個性,甚至怪癖,都能被接納。當然,前提條件是你業(yè)務能力夠強,有責任心,工作效率高。
現(xiàn)代工業(yè)流水線把人訓練得像機器人一樣刻板,許多人真的忘了個性,過著群體面目的生活。當然工業(yè)社會不會為個性的消亡而哀悼,他們在意的是個性消亡帶來的副產(chǎn)品——創(chuàng)意的消亡,因為創(chuàng)意能帶來財富。所以,在為了更好的工作而讓個性作出妥協(xié)的時候,盡可能多地保留個性吧,為了讓你更快樂,也為了給你帶來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