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莼菜對于杭州人來說,不僅是美味的代名詞,更像是一種文化的符號。
莼菜成為名揚天下的江南文化名蔬始于晉代。西晉時期,才高八斗、縱任不拘的江東才子張季鷹在洛陽做官,自覺很不適應,時值“八王之亂”初起,他預感到齊王必敗,洛陽不可久留。一日,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回到故鄉(xiāng),整日采莼垂釣,直至終老。自此以后,莼菜、鱸魚和菰菜三者便成了游子思鄉(xiāng)的象征。辛棄疾詞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提及的便是這一著名的歷史典故。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張季鷹、菰菜、莼羹、鱸膾和秋風,慢慢發(fā)酵成為一壇融風物之美、懷鄉(xiāng)之思與隱逸之情為一體的文化美酒與情感美酒,具有了別樣的文化意義與情感意義。思鄉(xiāng)之情,更擴大為思國之情。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又一批或從國內異地、或從國外歸來的游子,回到杭州,總要點食莼菜這道被稱為“杭州第一湯”的名菜,一慰自己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
莼菜的故事多得很!对娊(jīng)》里有一句“薄采其茆”,“茆”就是莼菜,有人因此說,3000多年前老祖宗已經(jīng)把它加入食譜。如今,這種又名馬蹄草、水蓮葉的水生蔬菜盛名依舊,而且越發(fā)金貴——被列為瀕危物種了。
莼菜味道清香,又因富含膠質而入口柔滑。據(jù)測定,每100克鮮莼菜含蛋白質900毫克、糖分230毫克,還含有較多維生素C和少量鐵質;民間認為它有“潤肺健脾”之功效,還將它比作“水中碧螺春”。
因為名貴,近年來國內外市場對莼菜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杭州的莼菜種植面積卻在不斷萎縮,更急人的是種性退化日益嚴重,品質受到很大影響。再者,或許由于這活兒既苦且累,農民種莼菜的積極性在下降。
種莼菜難,采莼菜苦
種植莼菜很辛苦,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般富有詩情畫意。眼下已過了莼菜的采摘期。在種植基地,只見平靜的水面上零零星星漂浮著莼菜葉,葉子長得老大。秋風吹拂,片片漣漪。杭州金濃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于2016年2月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甚好的太湖源開始引種,當時心里底氣不足,畢竟莼菜不比其他蔬菜,對水質環(huán)境、氣候條件極為講究,缺一點就不行。好在,經(jīng)過一年多實踐,我們成功了,種出來的莼菜品質、產(chǎn)量都超過預期;啬壳胺N有莼菜100多畝,今年大約收獲了1萬多斤。
每年從5月底到10月初,為莼菜采摘期,尤以5月中旬到7月中旬采摘的莼菜品質最佳,因為那時日夜溫差大,莖葉肥壯、鮮嫩,蛋白質多,膠質也更豐富。評價莼菜質量有嚴格標準,一般以嫩梢第一片卷葉的優(yōu)劣分成特級、二級和三級:特級卷葉長1.5厘米,葉子卷得緊,粘稠液最佳,堪稱莼菜中的極品;二級卷葉長2-3.5厘米,粘液較多;三級卷葉長3.5-4.5厘米,粘液就少了;等到卷葉長度超過4.5厘米,便放棄不采。猶如“明前茶”,4月中下旬是莼菜最值錢的時候,那會兒剛開始試采,采到一點點就成稀罕物。
采摘莼菜,勞動強度很高。身體不壯實的人,根本頂不住。所以,年長者可以種莼菜,采摘莼菜的必須是年輕人。天還蒙蒙亮,一日的勞作就開始了。采莼菜得坐木船,這船必須要小,所以人只能蹲在船里。因為莼菜的莖葉十分脆弱,吃不消船槳來回攪動,采莼工得用雙手慢慢劃著船移動到它們邊上,而后俯臥船頭把手伸進水里,一針針、一葉葉地細心采摘。吃過莼菜的人都知道,它滑滑膩膩,筷子根本夾不到,要用勺子舀,送進嘴里常常也嚼不著。采莼菜,同樣有難度,出手要準而快,一片片掐下嫩芽,就這樣一采一天,始終浸在水里的手,被泡得發(fā)白。小船內還要備一個水桶和一個臉盆,用來盛采下的莼菜。
莼菜不易保存。目前的保鮮辦法,大多是以生物手段使活體莼菜中的特定生物酶失活,讓莼菜“休眠”,再以特制的無菌保鮮液養(yǎng)護。這樣,莼菜在儲存過程中能處于近乎零的最低代謝狀態(tài),保全活體特質。用這種技術保鮮,莼菜的儲存期可達1年。
西湖莼菜早在三十多年前,即已內銷至上海、蘇州、南京、北京、河北等地,外銷至日本、韓國、美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贊許,成為馳譽世界的中華文化名蔬。杭州金濃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秉承“綠色、健康、安全”的發(fā)展理念,在西湖莼菜原產(chǎn)地雙浦鎮(zhèn)銅鑒湖即將被城市化完全覆蓋之前,搶救性引種優(yōu)質西湖莼菜,打造綠色西湖莼菜基地,給西湖莼菜以一個再創(chuàng)輝煌的歷史機遇!源頭水
基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引來南飛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