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學生放學的校門口,遇上有個一年級班主任跟一對父母面談,孩子站在旁邊聽。老師的大致意思就:很多同學反映你家孩子打他們,讓家長悉心管教。
老師走后看到爸爸媽媽急切的詢問著眉頭緊鎖的孩子:“你打誰了?你為什么打人家?因為什么事情你們打架?都是誰給老師說你打他了?”孩子著急的想一個一個解釋,但越著急越結(jié)結(jié)巴巴。
看到父母那么著急也沒問出個所以然,我走過去摸了摸孩子紅紅的發(fā)燙的臉蛋,問孩子:“同學們什么時候告訴老師你打他的?”孩子回答:“就是上課的時候說的,他們都站起來了”,我又問到:老師有沒有在上課的時候說過“被***打過的同學站起來”,孩子回答:“有說過”。
我恍然大悟,原來得出這個孩子打人的前提,是有老師對全班學生的誘導,這種誘導首先斷定了這個打人的孩子一定是不對的,判定他是壞人,他和大家是對立的,是應該受到批評和懲罰的;在這樣的語言誘導下,只要和他發(fā)生或打鬧的同學,不管是打著玩或者真的打架,大家都認為自己被他打過,都會隨著老師的誘導認為那個打人的孩子是壞人,不愿意和他站在一隊,要和老師及廣大同學站一起。
這個孩子百口莫辯,只好默認為自己打了同學,自己是壞人,是應該被大家批評懲罰和孤立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變的虛弱了,內(nèi)在精神被破壞了,老師、家長的教導已經(jīng)聽不進了,沒有力量為自己辯解,更想不到如何尋求幫助,如何取得老師和家長的信任,如何挽回受傷的友誼。
后來聽孩子媽媽說了孩子打架的案列:
幫人家撿地上的衣服,人家想自己撿起,不想讓他撿,結(jié)果就扯來扯去打了起來,因為他相對強壯,力量也大,最后判定他打了人家。
班上有個小個子男孩,大家都叫他外號“王祖藍”,感覺他就想“跑男里的王祖藍”誰都想跟他玩鬧,想整蠱他。于是有一次這個“打人的孩子”就從人家后面抱起來轉(zhuǎn)圈,還甩來甩去的。人家不樂意這么玩,就說被打了。
聽完媽媽講的故事,媽媽還想仔細問問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打人家,還說了他們班上有些孩子的問題,大體上想表達的意思就是:不一定是自家孩子的問題,告狀的孩子們也可能有錯,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爸爸著急的說:我們不說人家的問題,既然那么多人都說他打人了,肯定是我們自己也有問題的,先找找自己的原因。
我建議父母先關(guān)心和安慰孩子,畢竟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指出他打人了,判定他是壞人,他被孤立了,這時候孩子內(nèi)心的力量是不足的,很希望有人關(guān)心他,支持他,傾聽他的理由和想法,只有讓孩子內(nèi)心感覺更好了,他才會聽進去父母的諄諄教誨,他才會有力量去探索如何解決矛盾,如何建立友誼。
其次,在孩子情緒恢復到平常水平后,可以和孩子談話了。通過提問還原事實場景,也能讓孩子切實感受到自己心理的變化,我們不要過多的評判,只是好奇的引導孩子講述事實,表達我們的關(guān)心,讓孩子自己感覺出自己行為的錯與對,并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具體的幫助才是正道。問題可以這么問:
在學校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什么原因使你如此生氣?
當時你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
是不是因為太生氣了又不知道如何平復自己的心情,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矛盾,所以才選擇了和同學打架?
你們打完架后你感覺心情比之前變好點了嗎?
如果打架后沒有變的更好點,你覺得怎么樣做你才不會那么生氣?
如果有一個神奇的魔法師在你即將要打架的時候來到你面前,你希望他對你說點什么?或者做點什么?能讓你放棄打架,還能變的不生氣?
關(guān)鍵,我們的提問盡量以關(guān)切的詢問開始,多用引導性的開放性問題,不主張父母動不動就問孩子:“你為什么打人家?你覺得打人對不對?你是怎么打的?你為什么不告訴老師?是你先動手還是別人先打你的?”這種問題對于你解決問題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無非就是讓孩子承認他打人了,打人是不對的,還能知道誰先打的人,是不是可以逃避和推脫責任,好讓家長知道,如果不是自家孩子先打人就沒錯。
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讓他對自己的認識和感覺更好。批評,指責,孤立、打罵只會讓孩子更受挫,長期受挫的孩子沒有力量改變自己,會用自己的行為去驗證大家對他的評價,通過不當?shù)男袨橐鸫蠹业年P(guān)注,獲得歸屬感。
所以,趙老師認為,孩子出現(xiàn)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用了錯誤的方法誤導了孩子,不但沒有給孩子提供切實的幫助,反而對孩子造成了二次創(chuàng)傷,讓孩子對家人和老師失去信任,導致孩子有苦不敢言,一錯再錯從而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往期回顧 點擊題目可查看
(注:以上內(nèi)容除 轉(zhuǎn)載 外皆為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或引用請加以原文鏈接和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