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的老人家在陽臺上曬著太陽織毛線,問她給誰織的,她說給69歲的女兒織的,“給她織一只袖子,她去醫(yī)院打針的時候露著手臂容易涼。”
幾經(jīng)輾轉(zhuǎn),我們打聽到這則小故事是杭州施女士發(fā)在朋友圈的。
94歲的主人公是她外婆,外婆記掛著的女兒是施女士的媽媽,今年69歲的方阿姨。
“外婆為什么要給媽媽織毛衣袖子呢?是因為我媽媽身體不太好。”施女士說。
她的朋友圈一發(fā)布,羨慕哭了不少人。
有網(wǎng)友評論:不管多大的孩子,有媽媽可以依靠,真好。
有網(wǎng)友直接表示非常羨慕:假如我69歲了,還有一個94歲的媽媽的話,那就太幸福了。
1月12日上午,我們見到了這個明明自己早已到了被照顧的年紀,卻依舊用心照顧女兒的母親,94歲的邵奶奶。
天氣很好,即便打開窗戶也沒有風(fēng),樓下的上塘河邊人來人往,老人家就這么靜靜地坐在女兒家的陽臺上。陽光透過玻璃照進來,光影打在臉上、身上,溫暖又安靜。
就在這樣一個暖洋洋的上午,我們聽到了94歲的母親和她孩子之間的故事。
冬天太冷了,這東西一織好
女兒打針的時候就不冷了
94歲的邵奶奶身體健朗,除了耳朵不太好之外,一點看不出是個這么大年紀的“90后”。
她眼神很好,織得很專注,認真盯著手中的毛線,三股并成一股,一針一針變成一只袖子。
之所以要織這個袖子,是因為方阿姨身體不大好,每個禮拜要去醫(yī)院打針提高免疫力,邵奶奶怕女兒著涼:“冬天太冷了,我給她這里開一個洞洞,針可以扎進去,省得脫下來了。”
也是超級暖了。
和方阿姨聊天過程中,邵奶奶嚴肅、可愛等等很多溫暖之外的氣質(zhì),都被還原了出來。
94歲奶奶的手機里抖音、頭條都有
還有嗶哩嗶哩
方阿姨老家在金華,邵奶奶會在杭州金華兩地居住,和很多年紀大的奶奶不同,邵奶奶用的也是智能手機,她會熟練地操作,打開微信聊天界面,里面是孩子們發(fā)來的小視頻,“這是我的重孫子。”邵奶奶說。
稍微一觀察,我們都被眼前這位可愛的奶奶驚到了。
邵奶奶關(guān)注了不少居家生活、養(yǎng)生、菜譜等方面的公眾號,微信、頭條、抖音都經(jīng)?,竟然還有嗶哩嗶哩。
“至少有5年網(wǎng)齡了,那時候她就看大家用智能手機,我女兒問她要不要,她說要。”
從此,邵奶奶變得不愛看電視,手機成了信息來源,“養(yǎng)老金提高了還是她和我說的。”方阿姨說。
想孩子們了,邵奶奶會撥視頻電話。
有些童年的回憶很治愈
是值得銘記一生的溫暖
在方阿姨的印象中,小時候,母親是嚴肅的,對方家姐弟三個的學(xué)習(xí)抓得很緊,即便犯了小錯誤,母親都會讓先寫完作業(yè)再教育或者懲罰。也正是因為這樣,姐弟三個最終都通過努力完成高等教育,取得高級職稱,事業(yè)上有了不錯的成就。
幼時父親母親的一些做法,也深深地影響著方阿姨的一生。
“我父母都是醫(yī)務(wù)工作者,小時候父親一有空就在一邊看書學(xué)習(xí),母親每天晚上會講故事,每次進城帶回來的禮物中有連環(huán)畫有書本。”
當同齡孩子在野外瘋玩的時候,方阿姨幾個跟著父親在午休時間去看人體器官的標本。
看著織袖子的母親,方阿姨也很感慨。她告訴記者,她小的時候,物資匱乏,那時候母親做得最多的是鞋子:“把舊衣剪裁成鞋底的模樣,一層層糊起來,然后用麻繩納鞋底,鞋面用的是新布料。”
當母親在做這些的時候,父親就在一邊看書。盡管父親已經(jīng)離開了很多年,這個場景一直留在方阿姨的腦海中。
在方阿姨家族中,讀書的好家風(fēng)傳承了下來,小一輩中比他們姐弟三個走得更遠,有的去了美國常青藤大學(xué)讀書,還有的去了英國、日本留學(xué)。
方阿姨拿出兩條圍巾,說這是幾年前母親織的,見到這個,邵奶奶很開心地指著身上的毛衣說這也是自己織的。
等方阿姨自己也成了母親,她很感謝自己能夠繼承母親的心靈手巧:“我女兒八九歲的時候,我去新華書店買回來日本童裝書籍,照著樣子做衣服,背帶褲,燈籠褲,白襯衫加個紅色蝴蝶結(jié)領(lǐng)子還做成木耳邊,很多時候這些衣服還會被人討了去。”
有些事一生難忘
這個春節(jié)你最想和媽媽說什么
方阿姨說,只要母親一直在,自己就是女兒。
早些年,方阿姨和定居杭州的小弟弟,會一起回金華過年,她說母親做的鹵牛肉很好吃。
不僅自己家,方阿姨還說了另一個媽媽和孩子的故事。
那是她剛從金華來到杭州的時候,住在單位的院子里。見到一位丈夫因病過世的母親,帶著兩個學(xué)齡前的孩子。去紡織廠上班之前,會生爐子,把飯菜做好保溫留給孩子們,等到晚上下班做飯做家務(wù)照顧孩子。方阿姨說那時候的紡織廠職工真的很辛苦,她看到的這位媽媽很偉大。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