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久了,趁天氣好,約上礬都二君,走走那被李白稱為“天竺森在眼”的天竺。受新冠肺炎影響,寺廟還處關閉狀態(tài),沒有對外開放。
天竺善家修行之地,天竺三寺名揚古今。從北到南,分別為下天竺法鏡寺,中天竺法凈寺,上天竺法喜寺。依創(chuàng)建時間排列,分別為東晉法鏡寺,隋朝法凈寺,后晉吳越國法喜寺。天竺三寺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閃爍著無數(shù)帝王名人的故事傳說。
法鏡寺現(xiàn)在是杭州唯一一處尼僧修道處,也是三寺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當年印度僧人慧理師來武林山,公元328年先建靈隱寺。公元330年再建下天竺翻經院,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下天竺的法鏡寺。法鏡寺屢建屢毀。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修建成的寺內中軸線上三大殿49尊佛像全部貼金。后殿藥師壇場,更是尊尊菩薩金光燦爛。蘇軾第二次離杭時,來別南北山諸道人,下天竺惠凈師以丑石贈行。 蘇軾有感而發(fā),作三絕句。
當年衫鬢兩青青,
強說重臨慰別情。
衰發(fā)只今無可白,
故應相對話來生。
出處依稀似樂天,
敢將衰朽較前賢。
便従洛社休官去,
猶有閑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
山中不記幾回來。
還將天竺一峰去,
欲把云根到處栽。
中天竺法凈寺在稽留峰北,隋朝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印度千歲高僧寶掌創(chuàng)建。傳宋高宗南逃時,摩利支天顯靈救了他。于是在定都臨安后,就將這宮中供奉的寶像移至天寧萬壽永祚禪寺,即現(xiàn)在的中天竺法凈禪寺,并專門為其建了一座殿宇進行供奉,讓摩利支天就和中天竺結下了不解之緣。進法凈寺頭殿天王殿兜率天宮內不見那個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坐彌勒佛,而是站立伸著蘭花指如觀音的菩薩。背面也不是威震三洲的韋陀將軍,供奉的就是三頭八臂象征光明的摩利支天菩薩,這種布局在全國寺院也只有這一處。園通殿的大慈悲觀音圣像具十一面四十八臂,也是難得一見的寶物。
上天竺法喜寺規(guī)模最大,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圓通寶殿、大雄寶殿、藏金樓和毗盧殿。法喜寺始建于五代后晉天吳越王時(939)。明張岱《西湖夢尋》和田汝成《西湖游覽志》記載:晉天福年間,僧人道翊結茅庵于此。一夕,見毫光發(fā)于前澗,就視之,得一奇木,刻畫觀音大士像。后漢乾祐間,有僧從勛自洛陽持古佛舍利來,置頂上,妙相莊嚴,晝放白光,士民崇信。馬時雍《杭州的山》記載:天福十二年(947),吳越越國王錢弘俶即位,夢見白衣大士求其修建住所,故遍訪湖山諸寺,認定是上天竺神木觀音感夢。于是派人開通了由下天竺經中天竺到上天竺的道路,又就地建起觀音看經院。公元1049年宋仁宗將秘典5330卷藏上天竺"觀音看經院"為秘藏。公元1059年杭州郡守沈文通奏請"以教易禪”,命寺僧元凈(辨才)鑿山增室,改上天竺看經院為"靈感觀音院"。由宋仁宗親書寺額。公元1068年元凈(辨才)住持上天竺19年后,先后遷凈慈寺及龍井寺。公元1093年僧元凈(辨才)因與蘇軾結交,惡權貴呂惠卿,被遷下天竺,后因眾心不服,復歸上天竺。南宋兀術入臨安,高宗航海。兀術至天竺,見觀音像喜之,乃載后車,與《大藏經》并徙而北。時有比丘知完者,率其徒以從。至燕,舍于都城之西南五里,曰玉河鄉(xiāng),建寺奉之。后來天竺僧人乃重以他木刻肖前像,詭曰:“藏之井中,今方出現(xiàn)”,其實并非前像也,F(xiàn)在圓通寶殿還供奉兩尊白色觀音。
蘇東坡曾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詩云:
蠶欲老,麥半黃,
山前山后水浪浪。
農夫輟耒女廢筐,
白衣仙人在高堂。
民族英雄岳飛曾在上天竺寫下詩文《歸赴行在過上竺寺偶題》,面對白衣觀音立下誓言:
強胡犯金闕,
駐蹕大江南。
一帝雙魂杳,
孤臣百戰(zhàn)酣。
兵威空朔漠,
法力仗瞿曇。
恢復山河日,
捐軀分亦甘。
來了天竺,法鏡寺旁的三生石一定要去看看。這一時節(jié),纏綿在三生石周圍的常春油麻花正鮮花盛開,為三生石的故事平添了無限情意。洛陽文人李源家遭變故后,深居洛陽慧林寺,與僧人圓澤為友。一年兩人相約同游峨眉山, 圓澤建議走陸路,李源堅持走水路。得李源所愿兩個人從水路出發(fā)。船至南浦,見一婦人在江邊取水,圓澤突然對李源說:“這是我來世托生之處。這婦人已懷孕三年,我一天不來,她就無法分娩。今天已經見了面,就無須逃避。三天后請你登門探我,我會以一笑為信。十三年后的中秋夜,我與你重逢于杭州。"說罷即圓寂。李源又悲又驚,三天后到婦人家探視,新生兒果然見他微笑。十三年后,李源踏遍西湖山水,希望與圓澤重逢。一日行至杭州蓮花峰下的三生石旁,神思恍惚中見一牧童唱著竹枝詞緩緩而至。歌曰:
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不用論可憐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長存身前身后事茫茫 雨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 卻回煙棹上瞿塘
走天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是滿滿的美。大詩人李白到杭州,游玩了天竺,為西湖寫下了第一首贊美詩篇:《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掛席凌蓬丘,觀濤憩樟樓。
三山動逸興,五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風颯驚秋。
覽云測變化,弄水窮清幽。
疊嶂隔遙海,當軒寫歸流。
詩成傲云月,佳趣滿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