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老師每天發(fā)在群里的作業(yè),杭州媽媽程女士都有點焦慮了。開學這么久,老師公布做全對的學生學號,女兒一次都沒有“榜上有名”過。
“也就是說,她一次都沒有做全對過,要么寫錯,要么算錯。”更讓程女士氣餒的是,女兒拿回作業(yè)一看,發(fā)現(xiàn)她并不是不會,而是有些簡單的題目,就是因為粗心犯了錯,“跟她說過好幾次,能不能長點心?下次還是一樣犯。”
眼看著進入11月,學期已經(jīng)過了一半,好多家長也跟程女士一樣,操心起娃的學業(yè)。
為什么明明會做的題目總會做錯?一年級的孩子做不到全對,家長該不該擔心?
簡單題目從沒做過全對?
家長直呼“被擊中”
像程女士家這樣粗心的娃,并不是個例。
“你有沒有共鳴?”當把程女士的聊天記錄發(fā)給幾位低年級家長時,好幾位家長都回復:“瞬間被擊中。”
有媽媽說,自己家的孩子也是一樣粗心。“12減4會看成14減2,有時候個位數(shù)的加減還能出錯,1加4還能算成6,可能數(shù)手指頭數(shù)錯了。”更夸張的是,一張作業(yè)紙上,類似粗心的錯誤能出現(xiàn)三四次。
還有媽媽說,孩子總是讀不懂題目,老是會漏一句或者錯過關鍵信息。
“你叫她做3加3等于幾,她肯定會,但是變成一道應用題,一塊橡皮3塊錢,兩塊橡皮多少錢,她就不會了。”兩位雙一流名校碩士學歷的父母,面對孩子的一臉茫然,屬實無法感同身受,“這么簡單的題目為什么會不明白呢?后來分析,可能是‘一塊橡皮三塊錢’,到底是一塊錢還是三塊錢,她讀不懂。”
也隨機采訪了小學數(shù)學老師,有老師說,班里45個孩子,每次課堂作業(yè),也確實總有四五個小朋友會出現(xiàn)各種差錯。“課堂作業(yè)其實是配套教學內容的,所以是比較基礎的考查,原則上應該都是會做的,這四五個孩子也大多是因為粗心等問題出錯。如果出現(xiàn)難題,大概會有十幾位孩子做不對。”
還有數(shù)學老師挺無奈,自己的女兒已經(jīng)上高中,還是一位競賽生,到現(xiàn)在還會在粗心問題上栽跟頭。“想想看,那么難的競賽題她都會解,最后卻因為最基礎的運算出錯了。”
為什么孩子老粗心?
老師分析四方面原因
什么原因導致孩子粗心?為此也采訪了在這個問題上更有發(fā)言權的數(shù)學老師。
“做不全對很正常,尤其是低年級段更為常見。”杭州市春暉小學數(shù)學老師肖燕說,雖然每個班情況不太一樣,但以她的教學經(jīng)歷來看,班里粗心娃確實占了一部分,而且男生比女生多,“只是每個人的粗心程度不同,真正仔細認真、各種能力都具備的孩子畢竟是少數(shù)。”
肖老師分析,孩子粗心,一方面是心不靜,也就是常說的專注力不夠。“抓不住重點信息、關鍵詞,往往會遺漏一些細節(jié)。”低年級段的孩子閱讀和捕捉信息的能力相對較弱,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xiàn),所以肖老師會建議孩子在讀題時,一定要讀兩遍,并且把“比……多”“比……少”“一共”“還剩”這些關鍵詞圈出來,確保審題準確。
第二個原因,是孩子缺乏邏輯性。“所謂的看錯題,其實是不懂題目的邏輯,尤其是出現(xiàn)圖形、表格、符號,不懂什么意思,沒有辦法解題。”
第三個原因,是計算能力欠缺。“低年級段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像肖老師這樣有經(jīng)驗的數(shù)學老師,都會在低年級非常重視口算、計算,“有些家長起初不太理解,覺得每天練計算太麻煩,但計算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斷地練習。”
肖老師坦言,有時候初中數(shù)學老師會跟他們調侃:“小學只要把計算能力教好,到初中就不用怕。其實是有道理的。到了高年級就更需要扎實的計算功底,計算能力恰恰是得分的關鍵之一。”
最后一點,其實也是家長容易忽視的,就是孩子的檢查習慣培養(yǎng)。“現(xiàn)在很多孩子作業(yè)一做完就交給家長代檢查,這種習慣并不好。”肖老師說,其實從一年級第二個學期開始,就可以有意地引導孩子自主檢查作業(yè),“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考試時就會回頭檢查,能避免因為粗心而出現(xiàn)差錯。”
粗心問題到底該不該焦慮?
老師說要分情況
“才一年級的娃,數(shù)學沒做全對就焦慮,會不會太緊張了?”相比程女士,也有家長對孩子做不對作業(yè)不太在意,“只要他能痛快寫作業(yè),比什么都強。”
還有家長擔心,逼緊了會不會讓孩子對學科產(chǎn)生反感,甚至家長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可能明明會做的題,就因為緊張而做不對了。“一年級的成績代表不了啥,作為家長也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普通。”
而在數(shù)學老師們看來,孩子粗心問題該不該重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是偶爾出現(xiàn),問題不是很大,如果成為常態(tài),是要干預的。”低年級看來是粗心,到了高年級表現(xiàn)出來,就是多種能力的缺失。
“尤其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比如低年級段審題粗心,是因為孩子年齡小,不少孩子眼睛不能聚焦到一行字上,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墊板或者本子,蓋著其他字,一行一行往下讀;像閱讀、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讀題時,可以讓孩子說說理解的題目是什么意思。
而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就是“熟能生巧”,“像口算的練習,一年級上就要求20以內加減非常熟練,所以每天要練習指算。二年級開始要筆算,一周練習三次,每次5分鐘。”有些家長因為低年級段孩子達不到100分而焦慮,在肖老師看來并沒有必要。
“坦白講,因為每個家長教育觀念不同,每個孩子進入小學時基礎是不一樣的,尤其一些隔代養(yǎng)育的娃,零起點進入學校后各方面能力確實會弱一些。”一些愛比較的家長,不僅要跟班里的同學比,還跟其他學校的學生比,一對比后就產(chǎn)生了焦慮情緒。
事實上,越是這些零基礎入學的孩子,越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鼓勵,“這些‘小白’們在學校里可能做題、口算都暫時偏弱,原本就沒有什么存在感,但他們只是起步晚而已,只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努力上進,慢慢來,一定能趕上。”
肖老師坦言,小學三年級其實就是一個分水嶺,“搶跑優(yōu)勢”會慢慢減弱,“除了極個別能力很強的孩子,可能會一直遙遙領先,但大部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會慢慢持平。”
來源: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