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天鐘山,肅然生敬焉!
澄人襟懷,滌人塵心,無妙玄。
同興散人素喜爬山涉水,每逢機緣,都會來天鐘山禪院,聆聽住持高僧和尚開示佛法。甚快意者,“每次登峰眺遠,益得山靈真氣象”也!余所惦念者,山之親善閑寧也!
天鐘山,位于富陽市區(qū)西南六公里處的富春江畔,占地約萬余畝,因其山長形遙觀宛如鐘,得名天鐘山。家父在世時常曰:千年靈山勝境也!孫氏以外,富陽裘、謝、王、李、章氏等望族名門,皆得其靈氣惠澤,英才俊杰輩出。
“天鐘之山高插天,下有碧澗流濺濺。”壬寅驚蟄翌日,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花開蕊長,遍地芳華。清晨時刻,同興散人單槍匹馬駕車來到山腳,停好車沿著山路蜿蜒而上,歇息間,放眼望去,峰巒疊翠更顯得矯健。登至峰頂,遠眺春富江,地里面的油菜花密布,屋舍儼然其中。掩映在蒼天古木中的天鐘禪院,巍巍峨峨,“一座富陽城,半部浙江史”的浮光跡影,若隱若現(xiàn)。
清寶山舉人蔣毅復著《游天鐘山記》中稱“天鐘山高峰插云,深澗夾雪,巨石摩空,寒瀑奔騰,白石清泉,山花紅然”。這里,山川清麗,鐘靈毓秀,清泉潺溪,竹木繁茂,一路行來,有轉(zhuǎn)馬潭、織筐潭、神仙石跡。山頂有東西兩臺高山盆地,平廣數(shù)十畝,四周群巒環(huán)繞,酷似桃花源,更有"小竺"之譽的千年觀音古剎——天鐘禪寺坐落于此,藏風得水,香火興旺。
據(jù)志書宗譜記載,秦始皇南巡涉富春江經(jīng)天鐘山進發(fā)諸暨謁大禹陵;吳帝孫權曾在此操練水兵。明太祖朱元璋敗北此山得救而御封“護國永壽”,并由大將軍徐達禿筆手書匾額;清乾隆帝由董邦達陪同游天鐘山后親賜“盛名清德”御匾。蘇東坡、朱熹、劉基、黃公望等文人雅士也在此留下眾多的詩畫佳作。千年觀音古剎——天鐘禪院藏風得水,有“小天竺”的美譽,
“偶然出山游,還是山中是!”同興散人于天鐘山峰頂,目光緊隨山形如游龍盤旋。山仞重巒疊嶂處,蘊藉千年世事,集聚歷史人文。心底塵埃,頓時澄汰。欲作文記之,奈何胸無點墨。蓋千秋文字,漢賦衍奢靡,建安養(yǎng)風骨,魏晉尚虛淡,宋元至嚴謹,明清極韻味,如此若漫天星辰璀璨者,靈山真氣之所賜也。至于佳文麗句,富陽近代及歷代賢達詠頌者多矣!愚癡如同興散人者,不得山之三昧,即便口若懸河,頭頭是道,思如泉涌與蘇子泛舟游而乘風對工,亦徒勞也!
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問渠那得清如許?膜拜天鐘山,夢縈轉(zhuǎn)馬潭。
在天鐘禪院得住持高僧慈悲攝受,道法自然,浩浩湯湯,同興散人之所幸也。于此乎!卓爾至境矣!噫吁嚱!吾與誰同?悠然來去之囈語幽情,出入其境之闡思所得,塵世神醒還有何處?如此悠游其間,參學古圣先賢,與天地精神往來,豈不快哉!惟斯人,吾誰與歸?山谷云: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山云當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遠水難解近渴,不必了!家父在世時留文曰:
風微云靜水溶溶,淡月依稀掛遠峰。
試問此間移我處,一聲清磬一聲鐘。
壬寅二月初三,農(nóng)歷驚蟄翌日,同興散人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