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世乒賽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變數(shù),各種屌絲逆襲,各位老將爆冷,各路小將冒尖。也許,是上天注定了這場比賽要成為小球時代的最后一次團體賽,所以刻意讓各路大神都展現(xiàn)了一下自己。
早在進前四之前就有幾場賽亮了大家的眼睛,首先是德國與瑞典之戰(zhàn)。這兩個國家,一個是歐洲絕對的第一隊伍,另一個則是歐洲強隊、同時也是歐洲聯(lián)賽最發(fā)達的國家的代表隊,兩強相爭,勢必勇者取勝。
除此外,德國隊還有那個人。
他就是今天歐洲乃至外國當仁不讓的第一高手:波爾。
下面,就讓我們第二次進入波爾的世界。
上次我們講了一些有關(guān)波爾成長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波爾那與眾不同而又出類拔萃的技術(shù)。
波爾出生德國,這是一個東西歐交匯的地方,人稱中歐(廢話)。所以我們看德國人的技術(shù),往往都比較均衡,一般不會一項技術(shù)突出到完全壓倒所有其它技術(shù)的地步。比如羅斯科夫,反手碉堡,但并不代表他其它技術(shù)不行,不然永遠拿不到世界冠軍。比如后來的波爾、蘇斯、奧恰,這些人是正來正也行,反來反不賴,擺短能湊合,相持過得去?傮w而言,德國隊的正手技術(shù)和法國隊有點像,小夾臂,摩擦得比較多;反手動作又跟東歐人有點像,動作幅度大,威脅比正手還要大。
但是,波爾的技術(shù),卻是那樣的另類,而且不但另類于本國,更是另類于當時的整個世界潮流。
波爾的球,一個字:轉(zhuǎn)。在那個速度壓倒性席卷全球之時,波爾的技術(shù)動作顯得相當?shù)墓之悺?/div>
波爾整個人的動作都像是在完成一系列的高調(diào)弧圈球,球幾乎都在下降點往上拔,而不是搶沖,這種動作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是他基本不會正手搶沖——這在高水平選手里面簡直無法想象,但事實就是,如果你給波爾的球高了,他的正手進攻是那么的柔軟,那么的小巧,那么的毫無沖勁。所以波爾的球基本上不追求速度,慢悠悠地去制造旋轉(zhuǎn)以轉(zhuǎn)死別人或者連續(xù)拉局面,總之一句話:速度力量大打折扣,一切為了旋轉(zhuǎn)。
相比而言,波爾的得分手段就是三:
1、制造很強的旋轉(zhuǎn),尤其是正手的高調(diào)旋轉(zhuǎn)球,真的是轉(zhuǎn)死人的級別,球上桌了卻往下鉆。直到今天,連劉國梁、馬琳都對波爾的這一能力嘆為觀止(要讓這二位大神這樣不容易)——不過這個優(yōu)勢,小球時代,卻沒有顯現(xiàn)出來。
2、反手。波爾的反手,一如德國隊既往的碉堡?梢哉f,波爾是引領(lǐng)世界橫拍反手近中遠臺全面進攻的第一人,與王皓在直板中的地位類似。波爾的反手,能近臺擰、撕,中臺相持、進攻,到了遠臺還經(jīng)常能反拉。雖然力量不大,但他總能以對旋轉(zhuǎn)的最精準的判斷來擊球,殺傷力巨大;
3、連續(xù)拉。波爾的連續(xù)拉雖然力量不大,速度不快,但卻板板順著旋轉(zhuǎn)走,感覺很黏,而且弧線很到位?床柛撒来蚯蚓褪怯幸环N看得想吐的感覺,兩個進攻型選手,都在那黏著球磨著走,跟兩個削球在打一樣。但波爾比水谷的長處就在于,他能主動進攻并把握節(jié)奏,而水谷的球就比較被動(不過反而能跟波爾纏著)。要說太極宗師,我覺得波爾的能力更強于老薩,因為老薩的太極功在于明勁,波爾的卻在暗,連王勵勤格林卡這樣的力量,馬琳那樣的速度,遇到波爾,球幾乎都變輕變慢了。
所以說,只要自己組合得好,肯下功夫,一切打法皆有可能成為絕頂高手——波爾在歐洲人中算是比較勤奮的了(當然不能按中國隊的水平衡量)。
在那個連歐洲人都開始追求速度的年代,波爾以成績證明了自己。
1997年,波爾獲得歐洲錦標賽男團、男單冠軍,男雙、混雙亞軍;
1998年,波爾獲得歐洲錦標賽男團、男單男雙、冠軍。
雖然都要在“歐洲”和“錦標賽”前加兩個字——“青年”。
是的,1998年,波爾才16歲,對于一個16歲的娃兒來說,大人世界的一切還是未知之數(shù)。1999年,波爾參加世界大賽(成人的),收獲如下:
中國公開賽男單四強、男雙八強,日本公開賽男單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