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的婚禮,是在黃昏舉行的,這也是“婚禮(昏禮)”一詞的來源。
現(xiàn)在某些地區(qū),也許還保持著這種傳統(tǒng)。最初人們結(jié)婚,有“六禮”之說,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jié)。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yīng)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廟進行占卜。
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這些過程完成后,才是婚禮環(huán)節(jié)。雖然不同地區(qū)說法不太一致,但基本上都是按這些環(huán)節(jié)來進行的。
在婚禮當(dāng)天或前數(shù)天,要在新房內(nèi)安好婚床,在婚床上將被褥,床單鋪好,再鋪上龍鳳被,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同時要找一對童男童女在床上滾一圈,叫“滾床”,這一切都寓意新人早生貴子。
婚禮當(dāng)天,男方必須去迎親。
古代迎親,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迎親回來時,還要另找一條路回去,寓意為不走回頭路。如果途中經(jīng)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持紅氈子將花轎遮住,以示"避邪"。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新娘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蓋巾",俗稱紅蓋頭。
通常是男掀女的紅蓋頭。對于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后就永遠(yuǎn)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另外新娘會在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新娘的嫁妝里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頭的東西,如:剪刀,寓意胡蝶雙飛;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尺,寓意良田萬頃等等。當(dāng)然各地的風(fēng)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新娘到達新郎家門口時,有一個“過門”環(huán)節(jié)。“過門”和“拜堂”環(huán)節(jié)大體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婚禮了。
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公婆及男家其他長輩。所以當(dāng)女方步入男家后,公婆會由房間出來,到大廳會見新人。
在進入男家之前,要燃放鞭炮,跨過馬鞍和燃燒的火盆,寓意為步步高升,一世平安和紅紅火火。然后是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
經(jīng)過"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實際操作中,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會向公婆奉茶跪拜。公婆會說一些祝福的話,并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后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后,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一般這些環(huán)節(jié)過后,新娘就進入新房,古代新娘進入新房后,由新郎用秤挑起新娘的紅蓋頭,寓意為稱心如意,然后二人喝交杯酒。有的地區(qū)馬上就進入鬧洞房的環(huán)節(jié),也有的地區(qū)是在晚上鬧洞房。
婚禮之后一個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回門,也叫歸寧。
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在丈夫的陪同下,帶著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隨丈夫回到夫家。歸寧,就是回娘家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代,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機會。所以,人們十分重視回門這一個婚禮習(xí)俗;亻T之后,整個婚禮儀式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