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風?簡單講,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長期形成的傳統(tǒng)風尚。也稱“門風”“家門”,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去孔廟時,我們看到牌坊兩邊各有一門,一個寫著“禮門”,一個寫著“義路”。導游往往會告訴我們要從“禮門”進,從“義路”出。“禮門義路”,語出《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意思是說,義好比是大路,禮好比是大門。君子要“進禮門,行義路”,也就是做人必須遵循禮義。
實際上,“禮門義路家規(guī)矩”正是孔門家風的體現(xiàn)。我們翻開《論語》,關于怎么樣做一個君子的論述比比皆是。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說的是孝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的是做人要時刻反省自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說的則是做人要懂得“忠恕”。可以說,《論語》就是一本教人們學做君子的書。兩千多年來,孔門子孫把這些祖先遺訓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梢哉f,這些都是孔門家風的具體表述。但是,最能體現(xiàn)孔門家風的是什么呢?
我們看一個故事:一次,孔子弟子陳亢問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說:“你得到過你父親什么特別的教導嗎?”孔鯉回答說:“沒有。我在家什么事都得有規(guī)矩,父親在庭院時,得快步走過,不敢有怠慢。一次,我父親獨自在庭院站著,我快步經過時父親叫住我,問道:你學《詩》了嗎?我回答說:還沒有。父親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于是我便回去專心學《詩》。又一天,父親獨自一人立于庭中,我快步走過,又被他叫住,問道:學《禮》了嗎?我問答說:沒有。父親教訓說:不學《禮》,就無法立身做人。于是我便回去學《禮》。父親對我的教導,就只有這么兩次。”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學《詩》、學《禮》的重要,還知道了君子對后代嚴格要求的態(tài)度。”后來,“過庭之訓”這一典故,就用來指得到長輩、老師的教誨,或指人有家學傳授。因此,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孔氏大家庭的家風,那就是“詩禮傳家”。
“詩”和“禮”是什么?應該就是孔子為我們標出的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中兩個重要的元素,也就是: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規(guī)矩?鬃诱f的“學詩”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知識;二是通過學習修身養(yǎng)性。“禮”是什么?就是規(guī)矩,不以規(guī)矩何以成方圓。規(guī)矩,在家庭中叫家規(guī);在單位里叫守則;在社會上叫秩序;在政黨中叫黨紀;上升到國家層面,就叫法律。它們都是一脈相承的。
在孔府內宅,有一面照壁上繪就一幅貌似麒麟的圖案。此動物傳為天界神獸“犭貪”,它雖貌似麒麟,卻與其有著天壤之別。“犭貪”生性貪婪,在其四周“八仙過海”中神仙賴以漂洋過海之寶它都擁有了,卻仍不滿足,還對著太陽張開大口,妄圖占為己有。以前,衍圣公每當經過這面照壁時,隨從人員都要高喊一聲:“公爺過犭貪了!”意思就是告誡子孫切莫妄為圣裔,有悖祖德,為官要廉潔清明,所為要經得起良知的評判。在孔府還有一口常年燒著沸水的大鐵鍋,也是取意于《論語》“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提醒人們對于不好的事,千萬不能伸手。
家風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美國曾有兩個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幾百年間,曾出過13位大學校長,一百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yī)生,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tǒng),1人當過大使,20人當過議員。另一個珠克家族則出了300多乞丐、流浪漢,400多人因酗酒致殘或死亡,60多人犯過詐騙、盜竊罪,7殺人犯。這就是家風的影響,因為良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是人們終身的財富。那么新時代還要不要講求家風,要什么樣的家風?有人認為,都到了信息化時代,那一套已經過時了,其實不然。青少年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會經過耳濡目染接受影響,按照良好家風的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人生習慣,成就美好的人生。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孔門家風,實質上也就是千百年我們中華民族各個傳統(tǒng)家庭孜孜追求的家庭氛圍,是孔家的,更是整個民族的。放大來看,家風正,則社會風氣正,國風正。這也就是我們重提家風建設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