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放榜,幾家歡喜幾家愁。
一邊是有人遺憾落榜與大學無緣,另一邊是各省高考狀元被曝光,名校紛紛拋出橄欖枝。
家長群里常有人說「別人家的孩子」,還有父母感嘆天才無可復制。
但看了他們的相關報道,發(fā)現(xiàn)這些狀元、學霸的家庭教育,竟然驚人的相似。
不是出身,不是智商,而是家庭。
就像那句話說的: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只有小時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今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很傳奇。
她叫謝欣穎,理科726分。
3年前她是重慶中考狀元,今年是重慶高考狀元,還是全國二卷狀元,傳說中的「三元及第」。
被問到學習秘訣時,女孩的班主任說,「她的學習習慣特別好,讓我都感覺很佩服!
比如,她不刷題,不上輔導班,上課時保證100%專注力。
比如,非常注重細節(jié)。她寫學習經(jīng)驗分享,不僅邏輯嚴謹,還會逐一校正錯別字。
這樣的孩子是怎么培養(yǎng)的?
謝爸爸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沒有培養(yǎng)過。
但這個「沒有培養(yǎng)」,并不是兩手一攤的撒手不管,而是從源頭上的未雨綢繆。
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力,謝爸爸說,從她一歲多開始,家里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等!感r候她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慢慢的,她自己看了給我們把故事講出來。」
女兒因此愛上了閱讀,也逐漸養(yǎng)成了高效閱讀的能力。
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父母5歲起就帶她學習鋼琴,最終通過了鋼琴十級考試。
當然,學霸的養(yǎng)成是方方面面的,邏輯能力、鉆研能力、認真細致的習慣......這些好習慣,如果父母從小都逐一幫孩子去鍛煉、刻意培養(yǎng),即使天賦上不到狀元的程度,相信未來也一定不會差到哪兒去。
看過很多狀元父母的采訪,發(fā)現(xiàn)天才不可復制,但優(yōu)秀一定有跡可循。
從小幫孩子培養(yǎng)好習慣,就是最快最好的路。
就像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的,「只有小時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而這一點,拼的是父母的格局,父母的用心。
從小不心軟,才能養(yǎng)出孩子的好品質(zhì)
近些年媒體采訪過很多高考狀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孩子都多才多藝。
今年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除了拿下725分高分外,打球、游泳、吹拉彈唱,樣樣都會,還謙虛地說自己的硬筆書法是入門級。
2019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不僅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lián)賽,書法和畫畫也相當出彩。
去年深圳狀元溫卓越,從小習得一手好字,因為滿分作文卷面走紅。
有人把孩子的全能解讀為天賦,但是我看到的卻是父母在背后的支撐。
一個閨蜜,想培養(yǎng)孩子從小學琴,但孩子也沒有耐心,常常坐不住。
閨蜜不舍得,孩子吃一點苦就心疼得不得了。
沒堅持多久,練琴就放棄了。
別人問起來,她總說「孩子還小,玩是天性!
殊不知,一味追求順其自然的快樂教育,失去的不僅是才藝,而是給孩子培養(yǎng)品質(zhì)的機會。
才藝、學習,看起來是兩件事,本質(zhì)上是一氣相通。
靠的都是專注力、堅持、自律、認真。
生活里,有些孩子未必聰明過人,他們或許有自己的天賦和熱愛的東西,但沒有一種成功不需要努力和堅持的品質(zhì)。
比如伊能靜的兒子小王子,3歲的時候就愛上畫畫,也很有天賦。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所以在畫得很累的時候,小王子也會說想在家里玩,不想再畫畫。
伊能靜嚴厲地告訴兒子:
「這個人生是你的,你負全責。神給每個人一樣的天賦,有人愿意付出百分之百還心存感激,有人只愿意努力百分之二十還喊累,收回這個天賦的人從來不是神,而是你自己!
兒子顯然聽懂了,他開始堅持,最終成了一個靈氣十足的小畫師。
前段時間吳奇隆在節(jié)目上聊到童年,說自己小時候幾乎每天都在訓練。
「每天五點多起床訓練,放學之后接著訓練,晚上十點十一點才能回家。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們考90分就會有獎勵,我考90分就會挨打!
當時父母的嚴厲和心狠,今年再回憶起來時,吳奇隆沉思良久。
「很辛苦,但是這個階段吃的苦,都將成為未來生活很重要的基礎。讓我養(yǎng)成了不輕易放棄、自律、堅持努力的習慣!
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
「我們留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fā)展出本來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挖掘出自身潛能,也知道要讓自己的夢想成真,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這個拼爹,拼的是格局,拼的是思維。
在孩子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習慣的培養(yǎng),能力的養(yǎng)成,靠的是父母。
世上沒有不請自來的幸運,那些咬緊牙關的靈魂背后,都是父母有備而來的努力。
高考很重要,但人生不止于高考。
幫孩子塑造的好習慣,不僅可以幫他們在求學路上省心省力,還可以受用一生。
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拼父母
家里的侄女今年高考,489分,算是落榜了。
分數(shù)出來后,一家人很喪。
母女倆開始互相埋怨:
「說是上網(wǎng)課,你就知道抱著個手機看,傻眼了吧?」
「別說了,你天天“碰”、“杠”、“聽”、“和”的,我能好好學下去嗎!
......
我邊聽邊苦笑。
并不意外。
女孩從小聰明,本來是個好苗子,但父母常年做生意,家里常常「夜夜笙歌」,幾乎沒管過孩子。
在他們眼里,給孩子足夠的物質(zhì)條件就夠了。
物質(zhì)條件優(yōu)秀本是好事,這背后的努力工作本也是一個好品質(zhì),但遺憾的是,他們只把自己最懶散的一面暴露給了孩子。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你暴露給孩子是什么樣,他就會吸收什么樣。
前段時間,一檔裝修改造節(jié)目的回訪視頻在網(wǎng)上火了,那是欄目組曾經(jīng)改造過的房子。北京一個胡同里,一家四口,房子卻只有10㎡。
請知名設計師來幫忙設計規(guī)劃時,女主人拒絕了設計師要為她添置衣櫥的設計,她說:「設計師如果可以拓展更大的空間,我寧可不要衣柜,而是換成書架。」
他們不裝電視,每天的樂趣就是看書。
他們空間狹小,但爸爸每周都會買花。
他們生活拮據(jù),卻給彼此很多很多愛。
即便在金錢上無法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父母睿智透徹,積極又相愛,那么跟隨他們一起生活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拼爹拼媽。
不是金錢,而是父母的思想、格局、用心栽培,付出。
「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么,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2004年安徽理科狀元說,
「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而清華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后4:30關機。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不停刷手機短視頻的父母,怎么有底氣要求孩子遠離游戲?
父母沒有養(yǎng)成積極上進的品質(zhì),孩子又怎么會天生努力?
不是鼓勵人人當狀元,也不是鼓勵所有父母卯足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狀元,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際遇和天賦。
但做父母的,該給孩子保駕護航。
我們傳遞給下一代的,不該是散漫、懶惰、遇到挫折就放棄。而應該是自律、堅持、專注。
生活里不存在從天而降的幸運,也沒有突如其來的驚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后的得償所愿,用心良苦。
「監(jiān)督孩子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時時刻刻監(jiān)督著他,留意著他!
在談到教育孩子時,一個高考狀元媽媽這么說。
所有的教育,都是寂寞的。學習的路上要歷經(jīng)九九81難,做父母的也要修煉「72變」。
每一段腳踏實地的努力,都映射著更高一級的人生軌跡。
每一個創(chuàng)造出奇跡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這世上從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寂寞的,只有耐住寂寞堅定不移,才能等到開花結果。
在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之前,愿我們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作者:桑榆晚
來源:凱叔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