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分享過一位北京小學家長@NYLE的文章 - 上普通學校的小孩怎樣和現(xiàn)有教育體制共處,心態(tài)良好地成長?
文中提到她的孩子原來在一所普通小學上學,后來這所學校被北京一所名校“共建”了。這位家長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同時經(jīng)歷了公立普通學校和公立“名校”這兩種狀態(tài),所以很多朋友想問問這位家長:這兩類學校的差別到底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目前環(huán)境下,對很多家庭來說,“擇校”的確還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關。
看到這么多家長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因此,@NYLE抽空專門為小花生的讀者們寫了這篇文章,來談談她所觀察到的普通小學和名校的差別…她說,她看到的也只是發(fā)生在自己孩子身邊的情況,而且自己的孩子是在“共建”學校,并不是最“根正苗紅”的名校,所以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全面,僅供大家做個參考。謝謝@NYLE
我女兒今年四年級,在北京一所普通小學上學。在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和一個重點名校做了共建,從我的觀察和體會來說,還是有一些變化的。
1、教學方面
首先,普小時期教學的方式比較傳統(tǒng)。老師教,孩子學,互動比較少。知識點以大綱為主,直奔分數(shù)本身。一二年級的時候,女兒帶回來的作業(yè)就是做題、背,和我們小時候是一樣的。
但是學校共建后,我發(fā)現(xiàn)她時不常的就要用電腦做PPT,比如數(shù)學課,不僅僅是講公式,而是要孩子們自己介紹一個數(shù)學家的故事。他們得自己選內容、查資料,做成PPT給同學講課。我女兒自己選了華羅庚,本來想介紹高斯,但是其他同學先做了。語文課,就要介紹一個文學家之類的。
還有就是他們會成立學習小組,四五個孩子一個組。安排一個課題,自己去研究整理并且給同學上課。我女兒的學習小組有四個小孩,有幾個周末都是大家輪換著去各個家里,做PPT。我聽他們那個意思,就是老師會分享出來教學大綱,讓這些孩子對著教學大綱看重點,然后把相關問題講清楚,并且要求他們發(fā)揮想象力,做一些創(chuàng)意性內容。
有一次,他們要講一篇課文是海洋和貝殼的主題,里面涉及多音字、詞組、組句,這些事規(guī)定好的內容。這幾個孩子還搜集了大量的貝殼的照片,上網(wǎng)查了各種貝殼的分類,和同學們分享。最后還布置了一道和課文有關系的思考題。從老師發(fā)過來的照片,在課堂上,有同學講分數(shù)的,有講數(shù)獨的,有講魔方的。不僅限于書本上的內容,而是一切鍛煉思維方式的內容都涉及。
所以,現(xiàn)在她三不五時的給我普及一些知識,魔方轉的也特別快,因為都是同學們自己開始去分享,這種方式比大人直接教育要有興趣的多。
2、信息化手段
共建之后,教學采用的信息化手段更多。比如以前念英語,都是老師傳聽力資料跟著讀,F(xiàn)在是在APP上讓孩子們配音,然后看排行榜,小孩都特別有興趣。
這個不是說教學類APP更多,而是老師們的觀念在轉變,普小還是有些封閉保守,和家長聯(lián)系還是用飛信,F(xiàn)在更開放,老師也愿意接受和學習這些東西了。
老師也鼓勵孩子們上網(wǎng)和接觸更先進的方式。常常布置的作業(yè),就是比如,課本上說北京的名勝古跡,可能就十個,以前的作業(yè)可能就是讓你背會這十個地名,F(xiàn)在是讓他們回來查詢更多的地名、了解,第二天要分享。
英語課上,也許就是背誦和念熟課文,但是布置作業(yè)可能是讓你看一部英文電影并寫作文,或者自己排練英語劇,或者英文手抄報。這些都是得上網(wǎng)才能查到的。一般做手抄報,女兒都是上網(wǎng)找圖片,然后照貓畫虎,加一些自己的想法,應用層面的更多。
3、社團活動
北京的小學,課外活動都多到爆。一年級開始,當學生們度過了家庭到學校的過渡期后,就開始加入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了。我們這個學校,本身在體育方面就很強:校隊的足球、棒球都是這個區(qū)的前五。另外的社團活動就是音樂、美術、手工方面的,學校老師們自己教,還開設了不同舞種的社團,也就是教孩子們跳舞,專門外聘的老師。
共建后,社團活動增加了更深層次的文化部分。除了上面說的體音美三個文藝方面,還開設了電影賞析社團,小劇場社團,寫作社等。雖然電影賞析就是每周看一部電影,但是從小孩的感受來說,還是很開心的。
基本一個月會全校組織出去玩一趟。前兩天剛去完故宮。以前年紀也小,去的地方都是玩樂為主,采摘園、兒童游樂基地,類似這樣的。現(xiàn)在去的都是什么科技館、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學校組織的這種課外活動,和我們帶孩子去就不一樣了。去故宮的時候,好像請了專門的工作人員講解,還能近距離的看到很多不對外開放的東西。
當然,這種出游這個不能算是共建后的變化,可能是年級提升的變化。
學校還引入了校外商業(yè)機構組織的春令營和秋令營。具體說就是周末帶孩子們玩。女兒參加過的有野外生存訓練、清華定向考察越野、機器人制作,還有各種手工制作的小班。當然這個是要額外花錢的,一次大概100 - 300元不等。
這樣的機會,其實我們私下也能找到地方去,但就不如學校組織的省心省事了。
比如野外生存訓練,會有專業(yè)的老師教怎么搭帳篷,怎么把污水變成飲用水,怎么生火;去清華參觀了很多不對外開放的實驗室,玩了3D打印機。對于小孩來說,這就是見世面,看得多了,她去哪也就不慌了。
4、過年過節(jié)
普小的時候,過的節(jié)重點就是端午節(jié)、五一、六一、中秋、教師節(jié)、十一這些節(jié)日。過節(jié)的方式,有班級的小聯(lián)歡,有中午吃飯時增加粽子或者月餅,有講課的時候專門普及這些節(jié)日的由來和知識。活動設計的都中規(guī)中矩,最多晚上拿回來個粽子我們知道他們在學校過節(jié)了。
共建后,學;顒痈匾曮w驗。比如六一,把整個學校變成了劇場和賣場,每個班級變成小劇場,讓同學們自己編排節(jié)目,進行演出,大家可以竄著看。這些孩子們還得自己宣傳班級的節(jié)目和攤位。
我女兒班里有兩個節(jié)目,一個是英語劇《三只小豬》,一個是相聲。這倆節(jié)目都是孩子們自編自導自演,然后做各種宣傳品,自己出去宣傳。老師指導,家長協(xié)助。這個過程,沒人覺得辛苦,反而玩的特別高興。
還增加了國外節(jié)日體驗,萬圣節(jié),整個學校到處都是蜘蛛網(wǎng),讓孩子們回家做南瓜燈,老師和學生們都玩cosplay,還讓家長們送糖讓他們玩”trick or treat“;圣誕節(jié),有圣誕樹,下課鈴聲都換成圣誕歌,老師扮演圣誕老人;感恩節(jié),讓學生們給家長做感恩卡之類的。
孩子們了解了更大的世界,參與度很高,而且記憶深刻。我記得萬圣節(jié)的時候,要做南瓜燈,我們三個一起做了好幾個,然后拿去學校進行評比;貋砗笥纸o我們講了很多關于南瓜燈和萬圣節(jié)的知識。
因為我女兒一直英語都不太好。她不喜歡文字相關的一切,就喜歡數(shù)學。但是這些國外的節(jié)日加進來之后,她對外國文化很有興趣。之前一直單方面的告訴她,想讓她好好學英語,準備大學甚至高中就出國念書。但是她一直都沒什么太大的興趣,F(xiàn)在每次英語都是滿分。我覺得和這個是有關系的,有興趣了,學習起來就簡單很多。
5、師生關系
共建后,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老師對孩子們的態(tài)度,從以前的一個長輩式的關愛,變成現(xiàn)在對孩子們的尊重。
普小的時候,每天早晨,校長和副校長都會換著,和保安們都會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其實這點一直讓我是很感動的。
共建后,這種傳統(tǒng)升級了。比如六一學校辦的小劇場。專門提前一天搭建了童話城堡的門,鋪了一張很長的紅毯。讓小演員們走在上面。其他的家長老師和不表演的孩子們在兩旁。小演員真的覺得自己像明星一樣,走過來每個人都很興奮的歡呼照相。
每一個走紅毯的孩子,都特別驕傲和自豪。他們校長說,孩子們很少會有機會,能被人這么矚目。所以要制造這種機會,讓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極大地提升。
他們班有個小孩要回老家上學,這孩子校足球隊的,喜歡踢足球。校長知道了,專門重新給孩子買了個新的足球,和一套新的校隊球衣,讓指導老師、隊員都簽了字,送給這個孩子。還給他說,你永遠是我們校隊的一員。孩子其實比較小,只是很高興。但是家長們都感動的嘩嘩的。
共建后,學校還會不定期的請各行各業(yè)的家長,給一個年級小孩做講座,介紹自己的工作和專業(yè),讓孩子們對真實的世界有更明確地認知。
我覺得尊重這個點,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在家里也是一樣,學會尊重孩子和他的思想,他作為一個人的權利,甚至制造讓他們幸福到骨髓里的時刻。
老師開家長會,也不是單純的說孩子哪好哪不好,而是以教育家長為主。比如老師上次說,回家要關心孩子,每天的情況。很多家長回家就問,你今天挨老師批評了嗎?而有些家長說,你今天開心不開心。前者是錯的,因為總在給孩子傳遞負能量。
說真的,從學校的層面開始普及這些東西,從家長入手開始提升教育觀念,是特別好的一個方式。
我家的教育理念一直和主流的并不是很搭。我們就秉持孩子的快樂比天大,而教育是引導為主,基本不強迫。
我其實作為一個單獨的家長,有時候堅持這樣的觀念,是很孤獨的。而你和別人說,別強迫孩子,要給正能量,都太虛了。別的家長喜歡和你探討的都是什么學習成績之類的,而且絕對會批判這樣讓孩子快樂、不強迫的方法,因為他們會很負責任的給你說,這樣會毀了你孩子。所以一般我就不太和別人探討教育的問題。
但是教育本來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成績這么簡單的問題,其實要教會的是孩子做人、面對生活的能力。人都是活在觀念里。觀念不同,具體的實操方式就完全不一樣。
現(xiàn)在學校的很多理念,和我們的不謀而合。她上四年級,每天我們都會問,今天開心嗎,所以我們的溝通很順暢,她好不好的我們第一時間都會知道。所以對于這樣的變化,我是很接受和歡迎的。
但是說實話,就算是學校沒共建,還是很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與我們家來說,也不會有人任何的問題。從剛一開始我們就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觀念,和主流不一樣。但也從來想過要放棄我們的教育方法。
我們也給孩子提醒過,學校去學知識,更多的東西我們在家里探討。教她學規(guī)矩,守規(guī)矩,有實力了才能破規(guī)矩。沒學會走,就想飛是不可能的。所以她一直在普小適應的也很好。共建這事,對于我們這樣的家庭,最大的好處是,孩子經(jīng)歷了兩個不同的環(huán)境,還是在不改變周圍人的情況之下。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特別好的體驗。
還有一點,因為學校改了教育方法,設計了很多環(huán)節(jié),需要家長參與進去,我覺得是學校想增強親子關系。但是對家長來說,會多非常非常多的事。我女兒算是特別獨立自力的小孩,基本上老師讓帶什么、學什么她自己都搞定了,我作為一個比較“懶”的家長,也不怎么清楚她在學校事無巨細的事情。但是共建后,會比以往更頻繁的參與學校的大小事情,包括幫助她完成課件,帶她去購買各種學校要的工具,幫他們策劃活動之類的。
6、我對擇校的看法
名校,說白了,更有錢。有了錢,老師們也可以更多的去進行培訓、參觀、學習;學校的硬件設施也會更好;給學生的活動,也有錢做的更到位和細致;有一些外聘的老師,也可以請的更專業(yè)和更有名。
在理念方面,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見得多了,會更開放和開明。也會更實際。
分數(shù)從來都是不曾放下過的。但是共建后對達到分數(shù)的手段和方法有了變化。不過,前幾天我聽老師說,有很多班的孩子,因為這么天天玩,成績一落千丈,家長就慌了。所以你也不能下結論說哪種教育方式最好,只能看孩子怎么才能適應。
如何選學校,我的經(jīng)驗就是兩點:
你到底想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樣的人?
孩子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選學校,不是6歲上學了,3歲準備個學區(qū)房這么簡單。其實從我家的情況來看,選學校是從她一出生就開始的。
因為學校的教育,其實是對家庭教育的一個補充。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基礎教育的階段。這個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你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就去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去和你的日常教育搭配。同時,也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本性。
現(xiàn)在國內的很多教育主流思潮,都是在討論,家長應該怎么教育孩子。或者說的再直白點,就是討論如何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切最好的物質、學校條件,把孩子變成精英人士,長大后名利雙收,人生贏家(這點其實和我們的父輩沒有任何的改變)。
在這種思想下,大家都去拼命地買學區(qū)房,上名校,報各種學前班、特長班。因為你不這么拼,以后孩子也許就不能成功。但是這么花錢花精力,并不見得有好結果。
原因很簡單:這一切從來都沒考慮過,這個孩子是否合適走這條路,而從來只是一根筋的想“別人都買學區(qū)房了我的孩子只能上普小,完蛋了他以后考不上大學賺不到錢、找不到合適對象一輩子算是失敗了”…
每件事情都有兩面,一個缺點一定會帶出來一個優(yōu)點?墒俏覀兊闹髁鹘逃砟,從來都是:“別人說的是對的,我就得讓我的孩子變成這樣,我也得變成這樣,這樣才是成功。”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上名校、學特長,天天讀書到深夜的。
先去觀察和了解,我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他喜歡什么,愛好什么,優(yōu)勢在哪,劣勢在哪。
從剛有了女兒,我就覺得,家長的作用不是供孩子上學,供孩子吃穿這么基礎和基本。更重要的是,引導和協(xié)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接受自己,長成自己,幫助他們找到最合適自己的位置,以及能最讓他們自在舒心的那條屬于他們的路。
我剛開始選學校的時候,有三個學?梢赃x,一個是這個普通小學,剩下兩個是北京市重點。但是我在看了這三個小學后,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普小選擇了這個普小。原因特別簡單:這個小學的地方大,有玩的地方。
因為我女兒的優(yōu)缺點都特別明顯。缺點:愛玩,注意力不集中,干事沒長性,不喜歡吃苦。優(yōu)點:求知欲強,聰明,擅長社交,情商高。
在這種大方向的指導下,我看了那兩個小小的,非常壓抑的老牌名校后,就轉向了這個普通小學。
在從她要上幼兒園,我就和她說的很清楚,人要認清楚自己的身份,你是學生,就是要好好學習好好玩。這是你的必須要做的事情。18歲成年了,不想學就去嘗試別的身份。但是,無論什么身份,都做好它,這樣你不會迷茫,也是對自己的負責,不然白來一遭了。
所以,她就很專注,玩就是玩,學就是學。我們每給她報任何的特長班,也沒有任何的課外班。因為我倆自己帶她,日常上完學去托管班寫作業(yè),周末別的孩子都上各種班,我們就一家三口出去玩。
特別巧,他們學校共建后,校訓也是“好好學習,好好玩”。
所以,她熱愛上學,對學校的一切都很接受和積極。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學生,必須做這件事情,而既然做了就讓自己最開心和自在的去做。她上學特別輕松,也沒有任何的分離焦慮,從第一天上學到現(xiàn)在4年級,每天回家問她,今天怎么樣,她都說,棒!
講真,我覺得現(xiàn)在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太夸大學校的作用了。但是其實,每一個看起來的好孩子,真正的用勁都是家里。雖然孩子和家長現(xiàn)在在一起的時間并沒有在學校多,但是那種潛移默化,是非常深刻而溫柔的影響。
做家長,想明白了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并且結合孩子本身,去幫助他尋找屬于他的路,用我們的人生經(jīng)驗,幫他們在關鍵步驟上把關和引路,我覺得這才是家長需要做的。而不是養(yǎng)個孩子丟了自己,或者為了個學區(qū)房搭進去幾代人的身家。隨著孩子長大,你就會知道,根本沒必要。而且很可能適得其反。
我寫這篇,是因為上次說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人最后都說,你孩子好了,是因為學校共建。其實根本不是。共不共建,我們對孩子打下的基礎都在這里。我們對她有信心,也對我們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信心。
來源:小花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