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從來都不是洗腦洗出來的,眼淚,也不應(yīng)該成為最高的贊美。
哭泣只是眾多表達(dá)方式中的一種,我們不能因為它是最容易看到、最聲嘶力竭的,就只看得到它。
........................................
最近,一個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視頻,引發(fā)了很多網(wǎng)友的討論。
視頻里,演講老師在臺上慷慨陳詞,發(fā)出了靈魂的拷問:思考一下,你長這么大了,做了哪些對不起爸爸媽媽的事情?以后還會不會跟他們吵架?還會不會玩游戲,看電視?
你以為這是在審問犯人嗎?不是,鏡頭一轉(zhuǎn),臺下坐著一群年齡很小的學(xué)生,在音樂和氣氛的烘托下,孩子們哭成一團,整個場面看上去非常熱鬧。
鏡頭的最后,我看到了這個演講的題目——《家庭教育·立德樹人·感恩圓夢演講會》。聽起來一股子傳銷味兒非常正能量,既能教育孩子,又能完善品德,還能夢想成真,三大問題一個對策。
但這屆網(wǎng)友顯然并不買賬,大家紛紛回憶起自己當(dāng)年被“感恩演講”支配的恐懼:
“李陽瘋狂英語當(dāng)年來我們學(xué)校就是這樣。”
“小時候被毒害過,跪在地上抱著我爸哭得稀里嘩啦。”
“小學(xué)搞過,初中也有,但我真的哭不出來,同學(xué)還說我冷血。”
為什么一個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會引起這么多人的反感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家反感的不是“感恩”,而是以“感恩”為名,實則強行煽情,傳銷洗腦的行為。
這些“感恩講師”的套路如出一轍:
首先,要有一個委曲求全,生活悲慘的媽媽——最經(jīng)典的就是那個“母親偷偷賣血供孩子讀書”的故事。
“你的媽媽為了你,放棄了所有愛好,再也沒唱過歌!”
“全世界只有我們中國的媽媽是最偉大的!她們一天到晚在家里,做牛、做馬。”
“為了你們,她可以什么面子的都不要,為了給你看病,媽媽都給醫(yī)生跪下了啊!”
總結(jié)起來就是一句話:媽媽因為你受盡了苦難。(這句話絕就絕在它不全對,也不全錯)
聽到這里,每個孩子都會回憶起,媽媽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就算自己的媽媽沒有那么“悲慘”,心里還是會沒來由的感到愧疚,好像自己的存在就是個錯誤。
再加上《燭光里的媽媽》或者是《天亮了》的背景音樂渲染,很多人都跟著一起哭,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
接著,演講老師還會讓大家用擁抱、洗腳、下跪這些方式,表示對家長的感恩:
“抱抱你的父母!向他們說一句,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凡是不肯下跪的人,都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
在這樣的感召下,孩子們聲淚俱下,抱頭痛哭,演講者則是趁熱打鐵,趕緊推銷高價圖書,外面20塊沒人要原價99的書,今天在這里只買50塊!
據(jù)一位冷靜的網(wǎng)友回憶,自己當(dāng)時完全不為所動:“我為什么要拿我爸給我的錢,去買他的書來教我怎么孝敬我爸?”——思路清晰,是個人才。
可惜,當(dāng)音樂一起,氛圍一來,在演講大師的煽情下,大部分人都悔恨不已,掏錢買書,發(fā)誓重新做人。
至于第二天還記不記得,那誰知道呢?
快餐式孝心
其實,對于網(wǎng)友們的反應(yīng),我完全感同身受,因為我初中時親身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情。
那位講師在臺上一通煽情之后,見哭的人不多,就開始含沙射影地說我們不懂孝順,沒有教養(yǎng),甚至打著哈哈連“不是人”都說出口了。
操場上轉(zhuǎn)悠的老師們大概也被提前打了招呼,要是誰不全神貫注地聽講,就會走過來記名,一并秋后算賬。
回頭想想,這種“不哭不是人”的氣氛,完全是為了“哭完好賣書”。這種套路,多年來在各個學(xué)校屢試不爽。
同時,這種畸形的“感恩教育”也得到了一些家長的認(rèn)可。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有些孩子就是缺乏感恩教育,不知道孝順父母,也不聽話。聽這些演講能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不易。
感恩教育本身當(dāng)然沒有問題,但目的的正確,不能掩蓋手段的錯誤。
從事德育研究的華南師范大學(xué)教授王曉麗,就批評過這種現(xiàn)象:“這種感恩演講不等于感恩教育。真正的感恩教育,必須以學(xué)生理性地主動參與為前提。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不把‘催眠’、‘灌輸’、‘洗腦’等方式看作教育,盡管有時候它顯得頗為有效。”
這種傳銷式感恩,僅有煽情的技巧,卻沒有真心感恩的情懷,到頭來只是為了賣書掙錢,這種被迫產(chǎn)生的快餐式孝心,又有什么意義呢?
感恩教育正確的方式,應(yīng)該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母以身作則,用行動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感恩的種子,有合適的土壤和時機,這顆種子自然會生根發(fā)芽。
那些指望聽一場演講,就讓孩子學(xué)會感恩的人,無異于拔苗助長。
眼淚成了最高的贊美
再往深一層說,為什么這些“教育專家”會不約而同地選擇用催淚的方式,來推銷書呢?
我認(rèn)為,是“眼淚的作用”,在我們的社會中被過度放大的結(jié)果。
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看影視節(jié)目,是為了消磨時間,放松心情。偵探片太燒腦,藝術(shù)片太沉緩——只有笑過和哭過,才能達(dá)到放松的目的。
人的笑點是逐漸升高的,想要戳到所有人的笑點,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淚點不一樣,韓劇里那些濫俗的套路,即使看了幾十遍,只要把故事稍微變一變,依然能達(dá)到催淚的效果。
久而久之,哭,竟然成了評判一個劇或綜藝好不好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
不能讓人掉眼淚的電影總覺得缺了點什么;必須要有嚎啕大哭的鏡頭才能表現(xiàn)劇中人的真感情;真人秀或者選秀現(xiàn)場里,沒有點兒觀眾或嘉賓哭的鏡頭,似乎就是“不走心”的表現(xiàn)。
此類現(xiàn)象比比皆是。
所以對于一個想要去學(xué)校推銷書籍的“教育專家”來說,怎么才能簡單直接地展現(xiàn)出自己有水平?臺下哭成一片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手法。
痛哭流涕的孩子們并不知道,他們的眼淚不是為父母而流、不是為老師而流,是為了“教育大師”的業(yè)績而流。
這種感恩,何其可悲。這種現(xiàn)象,何其扭曲!秷A桌派》里,演員何冰說:
“現(xiàn)在中國一些電視劇的金科玉律就是,男的嚷嚷女的哭。我大學(xué)上表演課時,老師教完了各種好的表演后,最后一課里,老師說,孩子們,今天我要教你們哭。這不是好辦法,但是是你們出去謀生必不可少的一課。”
一個好的演員,最忌諱的就是表演情緒,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底下,不會哭,表演功力再深,可能都吃不上飯。
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里,寫了一個沖動殺人的男人。
他本來罪不致死,絕不可能被判處死刑,最后卻被“以法蘭西人民的名義”宣判了死刑。原因就是他在他媽媽的葬禮上沒有哭。所以,陪審團得出結(jié)論,這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禽獸,他不配活著。
從小說到現(xiàn)實,這種荒謬一直存在著。
我認(rèn)為導(dǎo)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歸根結(jié)底在于懶惰。
太多的人出于懶惰,便淺顯地以為情感是單一的。不哭,就是冷漠、不走心,哭了,就是動了感情。
他們看不到哭與冷漠中間漫長的灰色地帶。
其實,正是那些無語凝咽,那些欲言又止,那些想哭又忍住后的面無表情,才構(gòu)成了人豐富多元的情感世界。
那些在臺下哭泣的孩子,對于這些是無知的。但他們只是孩子,他們的無知是大人們的無知導(dǎo)致的。
聽過演講的孩子們長大后,有了更多的社會閱歷,受過了更多的教育,再回頭看這種演講的視頻,才能分辨對與錯。
才會明白,感恩從來都不是洗腦洗出來的,眼淚,也不應(yīng)該成為最高的贊美。
哭泣只是眾多表達(dá)方式中的一種,我們不能因為它是最容易看到、最聲嘶力竭的,就只看得到它。
本文來源:公眾號“書單”(ID: BookS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