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曾經(jīng)高大上,人人向往,可如今卻常被稱為毒雞湯。
“廢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快樂吧”,“后悔快樂教育,當初應該逼孩子一把”,這種句式滿屏都是。敢相信快樂教育,那你就是毫無存在感的佛系父母。
大多數(shù)家長對快樂教育是又愛又怕,我們希望孩子快樂成長,無憂無慮,可又怕他落后。如果快樂童年的代價是失敗的成年,那豈不是更加殘忍。
真的是這樣嗎?美國短片《不一樣的數(shù)學》向我們揭示了快樂教育的真相。
天使老師和魔鬼學生
星期一大早,小男孩丹尼來找數(shù)學老師,他一臉不開心,因為數(shù)學測驗得了F。
丹尼刷的一下把卷子舉到老師眼前,忿忿不平的樣子讓人疑心:是不是老師判錯了?
定睛一看,第一道題就錯得驚天地泣鬼神:2+2=22
然而,這個在一年級小學生中最司空見慣的錯誤,竟惹出了一連串的麻煩,家長投訴,學校騷亂,老師下崗……最后結(jié)尾超出想象,機智的數(shù)學老師絕地反擊。 果然學好數(shù)學走遍天下都不怕!
《不一樣的數(shù)學》今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好看犀利,就像一記重拳,直擊我們的內(nèi)心:那些被無條件的愛,永遠的包容和夸獎喂大的孩子都怎么樣了? 丹尼就是這樣的孩子,得了F非但不慚愧,反而腰桿筆直地跑去質(zhì)問老師。 老師宛如天使,她微笑著安慰丹尼:“你好像對加法不太熟悉哦,別灰心。你是來學習的,學習就會犯錯,每個人都會犯錯。”
一聽到“犯錯”兩個字,丹尼小臉一板說:“不,才不會呢。” 老師告訴他2+2不等于22,丹尼火了,罵了聲:stupid。 老師并不生氣,她耐心地用馬克筆當教具,啟發(fā)丹尼。
看見4支馬克筆,丹尼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擺在眼前的錯誤,他大吼一聲:就是22!一巴掌打翻老師桌上的東西,沖了出去。
老師真是難得的好老師,負責任,有方法,有愛心。而學生呢,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 快樂教育是愛的教育,可為什么一種提倡充分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卻沒有教會孩子尊重他人? 這不是老師的鍋,也不是快樂教育的錯兒,影片中的老師既寬容又嚴謹,溫柔而堅定,這就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 出在丹尼的父母和校長的身上。
太敢愛的家長和不敢管的校長
周二,丹尼的父母來到了學校。 老師一個勁兒地安慰他們:沒關系,孩子學習上遇到障礙時有些急躁是正常的。 爸爸一聽就不爽,他對老師說:“誰給你的權(quán)利說你是對的,孩子是錯的,丹尼有自由思考的權(quán)利。”
媽媽干脆說老師像納粹一樣專制。 天啊,納粹聽了也會流淚,老師不過是想教孩子算術(shù)! 真是一對兒挺娃狂魔。如果2+2=22說明了孩子在獨立思考,那么任何錯誤都可以用獨立思考來套。實際上,整件事反映出丹尼非常情緒化,他都不能冷靜下來思考問題,就更別說獨立思考了。 為了諷刺,影片用了2+2這種極端的例子。實際上,因為愛,父母很容易拿著放大鏡找優(yōu)點,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問題。
比如當孩子在博物館、劇院里大吵大鬧,一些家長會認為這兒童的天真、天性,阻止他就是泯滅天性;老師說,你家娃上課不守紀律,家長卻認為老師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讓他自由表達,這么多規(guī)矩把孩子都管傻了…… 我理解,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被家長、學校管的太多了,服從和不被肯定的記憶裝滿了童年。這讓我們特別希望把更多的寬容、快樂和自由補償給下一代,彌補我們自己的缺失感。 所以,就很容易把快樂教育理解為不管、不批評甚至放羊,擔心說個不字孩子就會有童年陰影,不再自信陽光了。 確實,肯定和鼓勵會讓孩子顯得更加自信,但是如果自信心全都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那么一次考不好,自信心轉(zhuǎn)眼就成玻璃心。
孩子最需要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自信,只有鼓勵他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獲得一種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這樣才是有價值的鼓勵。 別看丹尼的父母不允許別人說一個不字,連2+2=22都被當作獨立思考,其實丹尼得到的鼓勵最少。 因為鼓勵不是只喂好話,真正的鼓勵一定要發(fā)生在孩子的錯誤、失敗和挫折當中,它才能鑄就實實在在的自信。 家長從不對孩子說“你錯了”,一遇到錯誤就繞行,這就等于向孩子關閉了鼓勵的大門。真正的快樂教育是敢愛孩子也敢于說“你錯了”。 因為父母能夠心平氣和地說你錯了,并積極的期待他改正,說明你對他有信心,相信他能接受挑戰(zhàn)。這是打心眼里尊重他,是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尊重,而不是嬰兒。 逃避錯誤不是愛,恰恰相反,只能說明丹尼的父母并不愛算錯了2+2的他,他們只能接受一個沒有毛病的孩子。
當寵娃狂魔遇到硬核老師,必然失控,丹尼的媽媽搧了老師一耳光。這事兒鬧大了,周三校長來了。
他一來就叫老師道歉:“我們的工作不是判斷孩子對錯”。 他還舉了個例子:“關鍵是你的態(tài)度。就好像,你把教室里所有的孩子都除以零,得到的數(shù)就是你對他們的尊重。”
校長也認為,批評、指出錯誤就等于不尊重學生。 數(shù)學老師氣笑了,她糾正校長:“你不能除以零并得到零。”
校長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犯了個小學生的錯誤,立馬炸了:我蠢,我是個瘋子,只有你們這些明星老師才能改變世界! 下一秒,他發(fā)覺自己失態(tài)了,立刻像個做錯事的學生一樣,低著頭,把弄皺的文件抹平,雙手放在桌上,逃了出去。 太有意思了,這位堅持說“我們的工作不是判斷孩子對錯”的校長,自己卻不能接受錯誤,他先是暴跳如雷,然后驚慌失措,完全像個孩子。 這個細節(jié)是在告訴我們,不批評或很少批評的教育方式,雖然更友好,可這么做也剝奪了孩子對失敗的體驗,內(nèi)心將變得極度脆弱,無法成長。 一對兒太敢愛的父母,加上一位啥都不敢管的校長,快樂教育就會失控,成了我們常說的毒雞湯。 片中,家長和校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把快樂教育簡單化了,鼓勵等同于贊美,尊重成了討好,快樂被理解為零挫折。永遠在發(fā)糖,舉高高,這樣的教育會使人在精神上退化為嬰兒,它只能給孩子帶來最廉價的人生。
教育的目的是成長快樂只是手段
周四,學校來了許多示威的家長,他們高喊:學生做主,老師靠邊。別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了,給家長道歉。如果你討厭小孩為什么要來教書?
校董事會對老師說,為了大家好你不用來上班了。 老師發(fā)出了靈魂之問:為了大家好?那孩子們呢?
片中有一個細節(jié),老師收拾東西走人的時候,她把一個寫著Kids rule 的袋子放進車里。
這是個令人傷感的喻意。 老師走了,她也帶走了規(guī)則,帶走了對錯的標準。如果生命中唯一的一個敢說錯,敢讓你不舒服的人也消失了,剩下的就是快樂么? 那只是不真實的,虛幻的人生。 當快樂教育走向極端,為了表面的尊重,不再敢直截了當?shù)貙⒆诱f“你錯了”,失去了嚴格要求,抹掉了合理的競爭和壓力,那么當孩子進入真實的世界后,他能得到尊重和愛嗎?
教育的目的是成長,快樂只是手段,因為快樂符合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是如果我們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就失去了教育的方向,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真正的快樂教育應該是一種真實且合理的教育,教會孩子面對現(xiàn)實,不怕失敗。真正快樂的人也不是永遠在陽光之中,而是能夠坦然面對失敗,有力量改變自己,戰(zhàn)勝黑暗的人。
所以快樂教育不是不學習、不管,更不是毒雞湯,簡單化和教條主義才是,那些不敢管孩子的不配被稱為快樂教育。
教育在中國一直有著雙重作用。一是培育健全完善的人,使他畢生保有學習的熱情,獨立思考 ,樂于合作,遇到任何困難都有往前走的力量。這就是快樂教育的目的。 另一重作用是接受社會的選拔,適應競爭,這是生存的需要。
這兩重作用一直在父母的內(nèi)心交戰(zhàn),搞快樂教育擔心孩子失去競爭優(yōu)勢,可是如果成人的眼睛只盯著生存和競爭,教育就成了名利場、斗獸場。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就是這個局面,時時刻刻處于競爭中,大人焦慮孩子痛苦。 為了確保成功,孩子的童年被分數(shù)、升學、考級拿得死死的,沒有閑睱翻翻課外書,沒功夫和小伙伴一起撒歡,連原有的興趣都被高強度的訓練消耗了。 他能堅持多久?他能長久地對事物保持純粹的興趣嗎?能對生活保持不倦的熱愛,遇到挫折不頹廢,不絕望嗎? 尤其是在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時代里,人更需要的是終生學習、溝通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過分追求確定性的教育,越成功就越讓孩子難以適應變化,難以接受人生中的無常。 盧梭說,人類正是因為從孩子長起來的,所以人類才有救。同樣,一個人正是因為從快樂、健康的童年中長起來,所以他才有勇氣和擔當面對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