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太急于把孩子拉到一個沒有錯誤的世界。孩子的那些錯誤成為我們心中的梗,反復教導、訓斥、糾正,卻常常發(fā)現(xiàn),孩子居然沿著這個錯誤越走越遠。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嗎?來聽聽楊杰老師怎么說。
有一天,與一位家長討論孩子寫作業(yè)慢的問題。這個孩子因為寫得慢,經(jīng)常挨老師留。家里人很在意這件事,為孩子的書寫速度著急。結果,孩子也為此感到難堪,她明明是被留下來寫作業(yè),卻掩飾說是留下來幫同學的忙或者是記作業(yè)。
我問:對于挨留這件事情,要不要如此關注呢?
媽媽說:我的想法是,讓她意識到錯誤,才會改啊!
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才能改正錯誤,這應該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那么,是否有另外的可能呢?
如果仔細推敲,“慢”和“錯誤”并不能完全劃等號,這個問題在后來的咨詢中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在這里,我繼續(xù)沿著媽媽的思路追問:以慢這件事情來說,你們已經(jīng)多次讓她意識到錯了吧?甚至她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挨留了,那么,改的效果怎樣呢?很顯然,這正是媽媽苦惱的地方。
我提了另外一個問題:假設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慢,但從來沒告訴她,而是設法肯定她、調動她,讓她不知不覺變快,是否更好呢?
這聽起來似乎很有難度,其實并不難。
如果我們總是告訴孩子慢,她也總是關注這個“錯誤”,并不斷發(fā)現(xiàn)慢的證據(jù),那么,孩子就確信自己是個“慢小孩”。如果家長老師總是注意這個缺點,總是批評她,那么,就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論斷。
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問題所在,卻“屢教不改”呢?因為頻繁的提醒和批評,讓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這樣慢!也就是說,孩子接納了“慢小孩”這個標簽,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變自己的心理動力。就算我們施加壓力,讓孩子變快了,但是,她心中的自我形象,還停留在“慢小孩”的階段。
相反,我們不妨來設想另外一種可能:關注孩子寫得快的時刻。比如,昨天她用了13分鐘,就抄寫完好幾個句子。那么,這時候,我們要是肯定她快,孩子根據(jù)自己的親身體會,并不覺得快是多么難以企及的目標,此時她更關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會從中總結自己快的經(jīng)驗,比如,寫的時候,盡量做到專注,或者一眼多看幾個字,這些方法,會用到下次的作業(yè)中,她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快。并且,一切都水到渠成,她不覺得這是多困難的事兒。
恰好媽媽說了昨晚的一個情況:“她在抄句子的時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話一句話地抄,別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這樣太慢了!她雖然照辦了,但是很不高興。”
媽媽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但語氣中隱含著責備,強調了孩子的慢,結果呢,孩子雖然照辦,但很不高興。我建議媽媽換一種方法,用商量的語氣對孩子說:你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過,媽媽還知道一種更快的辦法,你愿意試試嗎?
如果孩子愿意嘗試,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樣更快。如果不愿意,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那今天還是用你的辦法,媽媽幫你記時間,看你平均一分鐘抄幾個字。明天,咱們再試試另外一種辦法,看看一分鐘抄多少字,然后,選一個你喜歡的辦法。
媽媽說:不錯,別說孩子,大人也愿意聽!孩子應該具有與大人一樣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原來沒意識到這點!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節(jié)的時候,4歲的小外甥總是搶著接電話,他拿起聽筒,扯著嗓子問:你誰??顯得非常不禮貌。不讓他接電話,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問他:你想接電話,是嗎?他說“嗯”。我用柔和的語氣對他說:接電話不能這么大聲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話,你學會了,家里所有的電話都由你來接,好嗎?
小外甥很懂事地點點頭,我教他的三句話分別是:你好;你找誰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紤]到小外甥才4歲,我教他的話,盡量通俗好記,沒用“請問”、“稍等”這些詞。小外甥重復了一遍,我們便放心地讓他接電話了。開始的幾次,我比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電話的人一定在想,這是誰家的小孩呀?這么懂禮貌,還這么會說話,都能幫大人接電話了,真能干!
小外甥雖然沒說什么,但明顯很受用,接電話的熱情更高了。家里的電話,基本都是找二舅的,二舅的朋友和學生都特別多,從除夕開始,電話就響個不停,小外甥便成了極其敬業(yè)的接線生,去拜年的人,都夸獎他,他干得可帶勁兒了。我去好朋友家吃飯,往二舅家打電話,電話那邊,傳來小外甥稚嫩的聲音:你好,你找誰呀?那一瞬間,感覺特別好,我心里也特感慨,就教了他一次,他卻一直在堅持。由此看來,只要方法對路,改變孩子的行為是很容易的事情。
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抄,本來就是慢,但我們換個角度,沒有出現(xiàn)“慢”這個詞,也能很好地調動孩子。小外甥扯著嗓子問“你誰啊”,也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但是,我們回避“沒禮貌大家都不喜歡”之類的大道理,也能讓他變得有禮貌。
我接觸的許多家長,往往對孩子的錯誤如數(shù)家珍,對孩子的進步卻視若無睹。仿佛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專門篩選孩子的錯誤。我想,他們的深層邏輯,一定是“發(fā)現(xiàn)錯誤,才能改正錯誤”,我相信,他們的本意也是想幫助孩子,結果,錯誤越發(fā)現(xiàn)越多,卻沒改了幾個,錯誤最終變成了“頑癥”。
這很容易解釋,就算我們沒看到孩子的進步,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過。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體會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結果,不但沒有認可,甚至都沒被發(fā)現(xiàn),得到的卻是不滿和批評,誰還肯繼續(xù)努力呢?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事實上,卻人為地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內心的動力。
我們不妨換一副眼鏡,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也就是說,我們篩選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強化”,孩子做出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那么,他更愿意去重復這個行為,在不斷的重復當中,孩子就會不斷進步。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歡在成功中學習,并保持成功狀態(tài),孩子更是如此。
也許你會說,孩子根本沒有進步呀,我拿什么肯定他?在咨詢中,家長也常常這樣問我。有趣的是,我往往能從家長提供的日志中,挖掘出孩子的進步。其實,每個“錯誤”的空隙,都隱藏著細碎的閃光點。比如,無論孩子多慢,總能找出一次相對的“快”,這便是進步的起點。還有的孩子,與媽媽吵架后便一點作業(yè)也不做,但某一次,她還堅持在書桌前與媽媽討價還價。雖然言辭激烈,但是,與徹底放棄相比,懂得談判與妥協(xié),不也是進步?
要把功夫用在平時,時刻關注孩子的微小進步,并及時用語言、表情、眼神來回應他們。發(fā)現(xiàn)錯誤并不急著說,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愉悅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積極行為便把錯誤覆蓋掉了。遇到非說不可的錯誤,我盡量用建設性的方式指出來,就像教我小外甥打電話一樣,而且,格外注意語氣的柔和,以此來化解孩子的尷尬,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改錯方式。
無條件積極關注,強調了對孩子的接納。當我們真正接納孩子,任何時候都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自然可以看到他的優(yōu)點和可愛之處,這樣去觀察去注視一個孩子的時候,便會滿心歡喜。這種內心狀態(tài),會借著我們的語言、表情、神態(tài)傳遞給孩子。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如果我們盯著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優(yōu)點,雙方都在一個愛的狀態(tài)中,愛會產(chǎn)生神奇的力量。當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那么,他就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內心有完善自我的動力,就算有一些錯誤和缺點,也很愿意改正。
相反,如果我們總是盯著孩子的錯誤,便是有條件的消極關注——當孩子正確的時候,我們接納;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排斥。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那么,就在事實上傷害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感覺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愛,這種痛苦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些局限性的念頭,用退縮保護自己。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敗者自居。
而且,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錯誤,雙方都容易產(chǎn)生焦慮和憤怒的情緒,因此,除了改錯又增加了一層任務:處理雙方的負面情緒。這反倒分散了改錯的精力。
“通往地獄的路,是用期望鋪成的”,所謂的錯誤,有一部分是客觀存在的,有一部分則是我們過高的期望制造出來的,是我們心中的高標準“誤傷”了孩子。如果我們拿孩子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那么,孩子往往都是錯的。如果只是審視孩子本身,那么,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