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尊重孩子,不是說不打罵就是尊重了,而是在家長和孩子的意見發(fā)生沖突時,家長能認真地體悟、理解孩子的感覺及需求,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家長都要盡可能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quán),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出過這樣一道測試題:某個周末,在兩個不同的家庭里,兩個孩子分別在電腦前玩游戲。到中午時分,媽媽叫孩子一起吃飯,可孩子們?nèi)匀怀两谟螒蛑小?/div>
一位媽媽看孩子興致正濃,就盛了一碗飯,再夾了些菜,放在電腦旁,然后自己去吃飯了。另一位媽媽,大聲喊了孩子好幾遍,看孩子毫無反應,就生氣地自己去吃飯了,剩下孩子一個人餓著肚子。對于這道測試題,有大約六七成的媽媽都選擇了第二位媽媽的做法。
而在我看來,尊重孩子,正是體現(xiàn)在這樣的細節(jié)中。如果你連孩子周末打游戲都不能給予一定的自主權(quán),那么何談尊重孩子呢?我覺得那些總認為孩子不聽話的家長,往往是不尊重孩子、不關注孩子的自主選擇,只在乎自己感受的家長。
這些家長對孩子限制太多,是真正“不聽話”的家長。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正是體現(xiàn)在對細節(jié)的處理水平上。
多陪孩子不一定是“好媽媽”
對于陪孩子這個問題,我認為第一不要太具象了,不要認為坐在孩子身邊就叫陪。只要孩子天天能見到家長,和父母關系良好,就認為這是好的陪伴。這是誤讀。
第二,質(zhì)量重于數(shù)量,和孩子相處時間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越長越好。陪孩子要放在“用心”上,而不是在“用力”上。有的家長把“陪”理解成處處看管著孩子,包括寫作業(yè)也要坐在邊上。其實,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jiān)工。
而孩子從骨子里是不喜歡一個監(jiān)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于媽媽,內(nèi)心卻并不想聽媽媽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yè),不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不管”絕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不聞不問,而是一種技巧,以不管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自覺意識。
比如,從我女兒上小學之后,我就有意培養(yǎng)孩子自覺學習的習慣,所以我不陪孩子寫作業(yè),也不檢查她的作業(yè),甚至看著她忘了寫作業(yè)也不去提醒。這表面上是不作為,實際上則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覺意識,讓她對自己的作業(yè)負責。
我認識一個男孩,大三了,門門功課不及格,到最后索性連考場都不進,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打電腦游戲。他媽媽從外地來看他,跟我訴苦。
我一問,這位媽媽也是位教師,以前對兒子的學習實行嚴防死守,兒子功課還不錯,考上了大學。但一離開媽媽的視線,他立刻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了。這個孩子就是典型的被家長管得太多,沒有自主意識了。
不要期待培養(yǎng)“完美孩子”
我見過一位當醫(yī)生的媽媽,有個健康可愛的兒子。有一天,她兒子在學校里時,不小心把臉劃了一下,并不嚴重,有可能會落一個淺淺的小疤。這位媽媽簡直快要崩潰了,她覺得這是個天大的事。她的這種心理其實才是個問題。
還有一位媽媽因為兒子考了95分,沒有達到她理想中的100分,就對孩子橫加責備,她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允許孩子不會做題,但不能容許孩子馬虎,他明明是會做的呀。”這位家長沒有意識到她是多么苛刻啊。
這些媽媽的問題都在于過分關注孩子,希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完美孩子”,不容許孩子有缺點和錯誤。
我對女兒的期望就兩個,一個是她能自食其力,另一個就是她能有幸福感。我相信很多家長跟我的想法都差不多,都不苛求孩子成名成家,只要孩子一生幸福就可以了。
但也有一些家長的做法,往往是跟他們的觀點分離的,他們往往由于太多地考慮孩子未來的“銷路”而沒有考慮孩子的幸福感。
最典型的就是當下有的家長為了成績、為了擇校而剝奪了孩子的自主選擇,不給孩子玩耍的時間,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快樂和享受。但是,如果一個孩子被逼著考上了大學,卻一點都不想學習,也不幸福,那家長最終收獲的又是什么呢?
來源:教育思想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