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挺久的烘焙,直到去年我依舊不喜歡做面包,因為相比較蛋糕和餅干,面包要經(jīng)歷的階段太多,耗時耗力,而且只要其中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錯,肯定就會功敗垂成,最后的成品就差強人意。
但是偏偏被一句“做面包是需要投入感情和耐心”的話給暖到。想到面包確實更適合做主食,可以增加早餐甚至午餐的選擇,我就入了一堆的面包書。
先做功課的好處是,了解過程,對可能出現(xiàn)的狀況未卜先知,實際操作中也能及時調(diào)整。
這段時間摸索下來,發(fā)現(xiàn)其實做面包和做蛋糕一樣,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不同的面包只需要在模式上再深入一些就好。
做了個筆記,給還在苦惱的童鞋當參考吧。
一:關于手套膜
其實手套膜這個東西并不是一個標準,而是一些愛好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說法,實際上我們管手套膜的狀態(tài)叫“完全擴展階段”,就是揉到撐開面團可以看到很薄的一層膜,破開的洞周邊是光滑的,沒有鋸齒。手工揉的話,基本就是不停地揉,一直揉,揉到覺得差不多了撕一小塊檢查一下。手工揉面很費力,體力不好的吃不消,而且手溫對面團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室溫超過15度,還是建議機器揉。可能有童鞋會說,沒有廚師機和面包機呀,那好吧,我們用水合法,就是將除了酵母和黃油以外的所有材料混合在一塊攪拌到?jīng)]有干粉就裹上保鮮膜冷藏幾個小時(建議3—8個小時),取出來后加入酵母慢慢揉,揉出粗膜了再加入黃油揉。
如果是廚師機揉,記得一個準則:慢→快→慢→快。
因為一般我們都用后油法(就是黃油在后面放,除非黃油含量很低,或者是橄欖油之類的,就可以一起放),先慢檔揉成團,然后快檔揉出出膜,再加入黃油慢檔等黃油全部揉進去了,開快檔揉到完全擴展階段就好。(粗膜的狀態(tài)很好判斷,就是面團看著已經(jīng)很光滑了,扯開可以扯出一層厚厚的膜,但是再扯就會斷裂)。我當初一直揉不到完全擴展階段是因為還沒出粗膜就加了黃油,還有就是不知道調(diào)速,一直都是開一個檔位,結果面溫都高的要死了,還是沒揉出來。
二、關于面溫
就是面團的溫度。小白的時候不知道呀,以為面團還講究什么溫度,揉到位就行了。結果看了一堆書才知道,面團的溫度直接影響成品的組織和味道。一般我們?nèi)嗪玫拿鎴F要控制再25度——28度之間,這是最好的溫度,揉的過程中最好用烘焙溫度計測一下,如果面溫過高,特別是夏天,廚師機的面桶要捆上冰袋,液體部分(雞蛋、牛奶、水)都建議用冷藏的,一般我們建議室溫超過20度就全部液體都用冷藏的。如果中途依舊發(fā)現(xiàn)溫度超出了28度,那可以裝在保鮮袋里放入冰箱冷凍二十分鐘左右取出來繼續(xù)揉,記住是冷凍,不是冷藏。
三、發(fā)酵溫度
夏天發(fā)酵基本沒什么好發(fā)愁的,無論是一發(fā)還是二發(fā),都可以直接室溫發(fā)酵。但是天氣轉涼后就很煩惱,靠室溫太慢,用加熱水放在溫暖的地方之類的,基本溫度不太可能穩(wěn)定,效果就大打折扣,有的童鞋買了簡易的發(fā)酵箱,我也考慮過,但是嫌占地方,最后一咬牙,直接把家里的老烤箱換了,換成帶發(fā)酵功能的風爐。一發(fā)建議溫度在30度以下,28度左右,二發(fā)建議在35度左右,濕度一般建議在75%左右,用烤箱發(fā)酵的童鞋可以在旁邊放一碗熱水增加濕度,合適的溫度和濕度發(fā)酵出來的面團就特別優(yōu)秀,成品自然口感最好。
四、面種
我當初不喜歡做面包的原因太多了,面種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因為我發(fā)現(xiàn)所有特別柔軟的面包幾乎都用了面種,而面種還分好多種:中種、波蘭種、湯種、燙種......
但嘗試了幾次后,發(fā)現(xiàn)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甚至養(yǎng)面種是比較好玩的一件事,特別是看到波蘭種在常溫下發(fā)酵到吐泡泡的狀態(tài),我一個密集恐懼癥者都覺得怪可愛的。
至于面種的各種做法,大家可以搜索一下,這里我就不詳細說啦。
以上幾點是我最近摸索出來的要點,記錄一下,分享給大家,希望被面包挫敗過很多次的童鞋能鼓起勇氣再接再厲,一起學習一起交流呀。
最近做了不少面包,也給大家分享一下,特別是軟到站不住的巧克力吐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