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串,可以說承載了無數(shù)人的童年回憶,我這一代人,回憶起小時候,小學(xué)門口總有一個老奶奶擺攤賣炸串,每天放學(xué)后學(xué)校門口,小攤就圍滿了學(xué)生。
當(dāng)時就抱著“我全都要”的想法,好想都嘗個遍,但小時候兜里“碎銀幾兩”,只夠買那么一兩根年糕解解饞。待到周五放學(xué)后會用攢了一個星期的零花錢買幾根里脊串,那叫一個香呀...
所以這刻在杭州芽兒骨子里的基因,讓大家對炸串情有獨鐘。一旦哪里有炸串店被挖出來,這杭兒風(fēng)就刮起來了。不遠(yuǎn)驅(qū)車一小時跑到蕭山余杭的都有,更別說最近風(fēng)很大的吳山奶奶炸串。
網(wǎng)傳這老奶奶在杭州賣了20多年炸串,每當(dāng)月黑風(fēng)高夜,老奶奶騎著一輛小推車,游走于慶春路一帶。有人撲空三次,有人冒雨走了一遍又一遍慶春路,有人頂著寒風(fēng)苦等半小時…
最近這常“搬家”的奶奶,終于穩(wěn)定下來了!在光復(fù)路便民點下了一家門店,店名就叫“吳山奶奶炸串”,簡單明了。
我在某個周末的下午三點半先來到店,三點才開業(yè)的炸串鋪,已經(jīng)聚集了起碼20個人,隊伍都排到了隔壁檔口。看著炸串的并不是奶奶,我問了邊上在排隊的一對情侶。
他們說,奶奶要天氣好的時候,晚上會在門口推一輛車來賣。以前真是隨到隨買,現(xiàn)在排隊也太長了。有一天晚上8點鐘來店里買,那排隊的人才是夸張。
我隨即撥打了招牌上的手機號,接電話的正是奶奶本人。告知來意后,奶奶說讓我五六點再來,現(xiàn)在她很忙的。等到傍晚五點時,我再回到店門口,外擺的幾個桌子坐滿了人,前面等的還是20多個人。排隊的隊伍倒是挺有序的。等了20分鐘后,終于可以從門外進入到了室內(nèi)。
順帶說一句,因為門外是一條狹長密閉的弄堂,而且弄堂里有別的商家抽油煙機工作不到位,整個弄堂彌漫著一股味道,在店外排隊的人紛紛在咳嗽。
進入店內(nèi)可以看到兩個大的透明食物櫥柜,種類蠻多的,一個擺葷菜,一個擺素菜。葷菜的柜子上,還擺著藕片、油冬兒、淀粉腸等。想吃什么拿什么,不一會兒就堆滿了整個托盤。
一人一托盤,輪到的時候,就把一托盤東西交給店里的工作人員,炸炸到是挺快的,5分鐘的樣子就好了,東西多的話,工作人員會依次給你兩個盤,并告訴你這一盤的價格多少,讓你先付錢。我足足等了一小時,才吃上。
這里再給一個小建議,如果想要在店里吃的話,建議兩人前往,一人排隊一人占座。
問店里的小哥,奶奶現(xiàn)在是不出來炸了嗎?小哥說,奶奶現(xiàn)在就安心在家里串串,F(xiàn)在要串的數(shù)量是之前的5倍了。
趁著等奶奶的工夫,吃了幾串,品嘗了一下,油冬兒和土豆片不錯,其他諸如里脊、淀粉腸味道則是普普通通,但甜面醬的咸甜口那味兒對了。年糕加上這甜面醬,就是我童年的味覺記憶。
這里再給一個小建議,東西一定要趁熱吃,之前去的時候天氣冷,剛炸好的東西,拍拍照再凹個造型,時間一長,東西冷了,味道肯定沒有熱乎的時候好吃。
快吃完的時候,奶奶終于到了店里,她和家里的幾個親戚把串好的串,以及自己做的甜面醬拿到了店里。
奶奶姓潘,江蘇人,二十多年前來杭州,就是為了幫小女兒忙帶帶外孫。等到小女兒稍微大點了就想自己搞點小事業(yè)做做。當(dāng)時,拿了500元作為啟動資金,在吳山夜市就賣起了炸串。第一次出攤就盈利75元,于是就這么開了20年。這小推車都換了十多輛過了。
奶奶也說道原先在吳山夜市附近騎了輛三輪車生意也不賴,但是這3個月來吃的人突然暴多了。老是一輛小車竄來竄去也不是事兒,有商業(yè)頭腦的奶奶立馬想到了得租個店面,好的店面找起來難啊,現(xiàn)在這個店面,奶奶足足找了兩個月。
這突如其來的生意也把奶奶的工作時間都逼成了超長待機,早上7點就要起床去勾莊準(zhǔn)備所有食材,還要做好甜醬、辣醬,都是奶奶一個人做的,大概得到晚上2點才能入睡。原先在單位里打工的兒子也辭掉了工作來店里炸串,有些時候自己的妹妹也回來店里幫忙。
就連隔壁賣豬肉的小哥都過來說,想要把自己的店面租給奶奶。
簡簡單單跟奶奶聊了10分鐘,奶奶就說要回去繼續(xù)串串去了,臨走前還很熱情地跟我告別。
cr杭州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