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財政部部長肖捷在“兩會”新聞發(fā)布會上回答個稅改革進度的提問時表示,考慮將部分收入項目,比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實行按年匯總納稅。另外,還將考慮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比如有關“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其次,個稅征收按照個人還是家庭?按照目前的改革方向,按照家庭征收是大方向,也是增加扣除項的前提。但是,這還是會涉及邊界、標準和尺度問題。養(yǎng)老、房貸、教育等支出項目如何界定?金額的標準怎么明確?尤其有爭議的是,在大城市和小城鎮(zhèn),在東部沿海城市和內地鄉(xiāng)村,是否共享一個標準?這些問題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個稅改革的理想路徑是,先提高免征額,再實施按家庭征稅,最終將稅基主要來源確定為財富階層,達到調節(jié)收入的目的。當然,這樣的個稅改革注定充滿變數,但只要不忘初衷,改革的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作為上班一族與其盼望減少個稅來增加收入,不如早點學會理財,輕輕松松減少稅收帶來的壓力。年輕的工薪族在每個月工資發(fā)放日,留下日常開銷,剩余資金投資在穩(wěn)健產品上,如民生易貸,不僅風控團隊出身傳統(tǒng)金融機構,風控流程和標準也依照傳統(tǒng)金融機構來的,歷史項目情況也是全部兌付的,足見其風險管理的水平。這是一種理想的工資理財方式,相當于“強迫”自己進行投資,能培養(yǎng)良好的理財習慣,不但不會造成日常經濟上的負擔,更能讓“小錢”在未來輕松演變成“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