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邀請到的嘉賓是劉純婷,她是UM心理的服務師,同時也是我們公眾號的主筆作者,長期在教育一線工作,接觸過很多家庭,寫作多篇文章發(fā)表自己對于親子、教育等問題的看法,今天我們和她一起來聊聊手機引發(fā)的親子教育話題。
李姝婷: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了,圍繞手機有很多的戰(zhàn)爭,這個戰(zhàn)爭有可能是爆發(fā)在伴侶之間,比如有人說幾乎沒有女人會從男人的手機中活著出來,但是更多還可能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孩子,父母會擔心孩子不能夠很好地管束自己,被手機里面的電視劇或者是動畫片等影響分了心,然后不能夠好好學習。今天的時候我們先聽一下純婷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劉純婷:大家好,開學以來有太多家長來問我怎么跟孩子搶手機,尤其是疫情特殊時期,孩子們上課基本上是依賴于網絡的,甚至是依賴于手機的,包括現(xiàn)在學校的作業(yè)、一些教材,都是要依賴于手機,所以家長感覺沒有辦法去跟孩子協(xié)商用手機這件事情,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我和姝婷商量的這樣的一個主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覺得手機它是我們和孩子訂立規(guī)則之間的一個縮影。為了能簡單明了的說明如何跟孩子定立規(guī)則,我先簡單地把家長分成了四個類型。
第一個類型就是自由型的,我接觸到的有些家庭,孩子從小就是被信任的,無論是看電視玩手機,還是玩其他的游戲,父母是完全給孩子自由的,覺得孩子是可以管理好自己的這樣的一些業(yè)余時間。當然很多人會覺得自由型的是完全不管,其實一般來講教育沒有那么極端的情況,就是什么都管的,和所有事情都不管的,都是非常極端的現(xiàn)象,這個是比較少見的。
但是很多家長他還是會有原則的去管,但他整個關系的前提是信任的,他覺得孩子自己是可以管理好業(yè)余時間的,所以他不會太去跟蹤小孩,不會去陪伴,不是隨時去敲孩子的房間,就是整個作業(yè)的過程都陪伴,他可能不會這么做。讓孩子玩手機也是有自己相對的自己去管理,有這樣一個相對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建立規(guī)則,有可能就沒有多大困難,因為他一直是被信任,要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
第二種嚴厲型的,現(xiàn)在其實有很多文章,會寫一些虎爸狼媽、狼爸虎媽,他們很嚴厲地管小孩,家族里面可能能出很多清華北大的孩子,有外國的一個家庭里能出很多哈佛、斯坦福這樣名校的孩子,這樣的家庭問題不大,因為這樣家庭的父母就是確信自律并很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對孩子是有好處的,甚至父母自己有可能就是一個自律的受益者,他確信這樣是好的,也這樣也覺得這樣子對孩子是好的。孩子他從小就接受這樣子,自我管理很嚴格,他也能適應,規(guī)則也能建立起來。
但是下面兩種沖突性的家長,在建立規(guī)則上可能就會有更大的難度。
我們剛才第一種說的是自由型,接下來我們說自由沖突型。父母一方面覺得孩子看點電視、玩點手機沒多大關系。但是孩子只要一玩手機,比如他出去上班上了8小時,回來看孩子玩1個小時了,在他的概念里孩子不是玩了1個小時,是玩了他不在的8個小時再加1個小時,他就很難受。
他看孩子玩手機就很難受,然后他會有很多聯(lián)想,會覺得這樣完蛋了。我信任孩子,但是他不值得信任,這樣下去他一定成績也不好,然后滑入深淵,一發(fā)不可收拾。難受就會促使他會想辦法告訴孩子你不值得我的信任。他的做法就有可能就是緊兩天松三天,松三天緊兩天,這樣本身就是告訴孩子我沒有規(guī)則,這種做法就是建立不起來規(guī)則。
第四種相對于第二種嚴厲性的家長,是嚴厲沖突型的。他也覺得嚴管孩子是對的,比如規(guī)定孩子一天就玩30分鐘或者1個小時,玩多了就不行。但是孩子被管嚴了之后,他又覺得孩子可憐。但孩子怎么樣,他不確定,孩子有的時候可不可憐、壓不壓抑、委不委屈,不一定是能直接看出來的。但是家長會投射很多感覺給孩子,就覺得他一定是壓抑了,委屈了。
當有了這樣的投射之后,我們就會為這些投射去做補償。比如說言語上的補償,他會給很多解釋為什么你只能玩一個小時,比如對你眼睛好,對你學業(yè)好,媽媽也是為了你好,爸爸也是為了你的前途著想,總之他會說很多理由。
舉的一個例子,假設姝婷你上班是9點,你9點到了,你的老板會挨個站在門口安撫你,跟你解釋為什么時間要定在9點,是為了公司的經濟效益是為了你的工資,是為了你的前途嗎?老板不會去安慰每一個9點到的員工,因為這就是規(guī)則,規(guī)則建立起來,就需要去執(zhí)行的,沒有那么多理由。當父母給孩子解釋很多理由的時候,就是在引誘孩子,你要打破這個規(guī)則,因為你難受了。
因為你難受就去給他補償,孩子也很難建立規(guī)則,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你每天如果真的只能玩1個小時,這個月你堅持了多少天,那你就可以獲得一個什么樣的特權。比如說給你買個啥,或者你能玩一天等等,其實都是在引誘孩子這個規(guī)則對你來說是有難度的,你內心是難受的。
無論是前面的我們難受,還是后面的我們補償,其實都是在引誘孩子,這個規(guī)則我不舒服。孩子對父母的潛意識或對父母的行為洞察力是非常強的。所以父母一旦有這樣的一個行為,孩子就知道怎么對付你了。
*本文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