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師節(jié)又如期而至,然而在鋪天蓋地的新聞中,“教師節(jié)送禮糾結”依然是一個被反復提及和關注的話題。日前,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家長明確表示向教師送過禮的比例為7.2%,表示說不清的比例為4.5%。這表明事實上有超過10%的家庭都有過送禮經歷。
圍繞送禮派生出多種奇葩“故事”,有家長送禮之時,老師的一句“來日方長”引發(fā)意圖討論,也有老師如何拒絕送禮的藝術性討論。就這樣,一個原本值得紀念和慶祝的節(jié)日,因為過度集中于一個話題而被沖淡。
今天,你怎么看待教師節(jié),怎么過教師節(jié),就是對如何尊師重教的回答。對此,有人將其總結為“無禮”表敬意。其實,當前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師節(jié)的同質化和單向性,而缺失個性化與互動性。一方面,教師們在過節(jié)時缺乏主動性,自己需要什么,盼望什么,沒有積極發(fā)聲和作出表率,更沒有采取必要的行動。教師們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主導下,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個節(jié),既可以與同校師生聯誼,也可以與其他學校的老師聯歡,關鍵要增加自身的主動性而不能始終處于從屬地位。另一方面,過教師節(jié)也不必完全程序化,尤其是各種活動安排中,除了開會發(fā)獎之類,還可以讓形式更加靈活,比如讓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之間交流,讓老師們走出校園,讓社會更多理解和包容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自古以來,教師在社會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然而,在送禮之風中,教師的社會形象不斷被損毀,社會地位也每況愈下。相比于其他行業(yè),為師者收受禮品甚至將其作為衡量自身存在的標準,無疑是最嚴重的底線崩塌。禮越送越多,人情卻越來越淡薄。當老師把收禮的多少,視為自己有人緣、有地位的體現,這是為師者最大的悲哀。當為師者也變得功利而浮躁,不能在過節(jié)時體現出應有的書香氣,那么教師節(jié)就會日益異化成“教失節(jié)”。
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通過教師節(jié)這個關鍵點,去反思如何尊師重教,如何讓教師贏得社會的尊重與信任。唯有構建了基本的社會互信,教師節(jié)才會有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