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3歲)利用查作業(yè)為由,于2024.7.31-2024.8.25玩杭州當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三國的后裔“游戲;2023.12.3-2024.3.21玩上海游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貓宅日記游戲,從父親(58歲,讀過2年書,職業(yè):收破爛)手機
分別充值9789元和3286元,合計:13075元。該2款游戲同屬于一家公司(公司注冊地一個在杭州,一個在上海),與游戲客服聯系,根據游戲客服的要求將父子倆身份證、戶口本、合影照片游戲充值帳單及明細等材料都通過微信傳過去了,
給予的答復是兩游戲總額只能退1500元。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規(guī)定,
所有網絡游戲必須接入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所有網絡游戲用戶必須使用真實有效身份信息進行游戲賬號注冊并登錄網絡游戲。規(guī)定雖嚴,但為了玩游戲暢通無阻,有些未成年玩家還是開動腦筋,想方設法繞過了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驗證。
前段時間,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涉未成年人游戲充值退款案件,15歲的小徐冒用母親的身份信息注冊登錄游戲后,又偷偷用母親的微信給游戲充值了近5000元。小徐母親發(fā)現后,起訴要求平臺和游戲收款方退還全部充值金額,但未獲法院全額支持。
事實上,小徐偷用母親手機充值游戲的事已經不是第一次,其11歲時就用母親手機在多款游戲中充值過一萬多元,且通過起訴獲得了全額退款。
但對于此次事件,一審法院認為,短視頻平臺、游戲收款方不構成欺詐,而小徐繞開防沉迷系統、其監(jiān)護人教育未嚴格引導管理未成年人上網行為是充值行為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涉案游戲已經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規(guī)定接入了防沉迷實名認證系統,基于網絡交易行為虛擬性、遠程性的特點,交易雙方主要通過注冊的網絡賬號以及法定的身份核驗機制確認交易對方的身份,而小徐使用監(jiān)護人的身份信息進行平臺登錄、游戲注冊、充值消費,對平臺及收款方而言,涉案游戲賬號的使用者就是成年人,因此二被告未違反相關規(guī)定,不存在過錯。此外,小徐此前就已發(fā)生過大額充值行為,多次偷用母親微信轉賬進行游戲消費,說明其監(jiān)護人在教育引導小徐理性上網方面存在不足,對于充值行為存在主要過錯。
不過,因小徐充值行為發(fā)生時僅15周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實施的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充值行為有效,其余部分因超過未成年人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且小徐的母親事先對此不知情、事后不予追認,應屬無效,應予返還。
參考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中確定的“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幣”的標準,結合雙方的過錯情況,一審法院酌定二被告公司退還小徐已消費的充值款2000元,駁回其他訴訟請求。
小徐及其母親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北京四中院二審認為,小徐主張返還充值款項,指向的是充值行為的無效,而該充值行為得以實現的最根本原因是其監(jiān)護人對自身手機設備、微信賬號和支付密碼未盡到及時監(jiān)管義務。在未成年人存在多次網絡游戲充值行為的前提下,該案部分交易無效的締約過失責任源自于法定監(jiān)護人未監(jiān)管好自己的賬戶,并疏于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監(jiān)管。同時,現有證據不能證明游戲存在故意設計技術漏洞來引誘未成年人充值,因此難以認定短視頻平臺和收款方以欺詐的故意實施了欺詐行為。最終,二審維持原判,駁回上訴。目前該案二審判決已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