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和細菌博士鄧恩,做了一個實驗。博士用紫外光展示,在沖馬桶的時候,有多少細菌會一飛沖天。
在按下沖水鍵的那一刻開始,馬桶里含有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的液滴會四處擴散,最高可擴散3米高。
更別提站在馬桶邊的人了。手上、身上,一定也少不了這些細菌。
鄧恩說:“平均下來,每個馬桶都有3到5億細菌。排尿的時候,會濺起水花,細菌會隨著水花被濺起。排便的時候會更糟糕,相當于是細菌噴泉。”
所以有人拿起牙刷時,忍不住說了一句:“好像大家都在吃屎,只是吃多少的問題。”
我們使用牙刷、剃須刀前都會習慣性地過一下水,清潔一下。而如果便后不洗手就拿東西吃,或者摸嘴巴,就相當于親手把這些細菌、病毒喂給了自己,簡單說就是喂自己吃屎。
聽起來是不是挺惡心?別擔心,下面還有更惡心的,那就是如果便后不洗手,還住在樓房里,就意味著你可能還得吃別人的屎。
理由②:相當于你在吃別人的便便、別人的病毒
最近,香港公布了一則新冠病例,也是香港本地第42起病例。流行病學家驚訝地發(fā)現(xiàn),該患者和第12起病例同住一棟樓,且是同一位置上下層。雖然相差了10層,但他們卻共享一條排糞管和化糞池。
根據(jù)這個研究,香港有關(guān)部門趕緊撤離了與病患共享排糞管、化糞池的所有住戶,涉及到上百人。
僅僅因為2個人得病,就這么興師動眾,有必要嗎?
在流行病學家里,這個舉措相當有必要。而背后,就是為了阻止消化道的糞口傳播。
拿新冠病毒來說,目前被認可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但自從醫(yī)護人員在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病毒核酸之后,糞口傳播的可能也開始受到了重視。
一旦明確,這就意味著,如果A在用過洗手間后沒有洗手,又碰到了電梯按鈕,B接觸到后,回家不洗手就吃東西的話,那么A糞便上的細菌就會進入到B的口里,完成了一次糞口傳播。
下面這句話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
當然,正常人是不會吃別人的屎的。但是,最基本的“飯前便后要洗手”都做不到的話,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別人的屎放進了自己的口里。
可能有人會說,我走樓梯,或者我用紙巾墊著按電梯,沒有跟其他鄰居和公共物品接觸的機會,是不是整座樓就不會有糞口傳播的問題了呢?
也不是,不然上面香港有關(guān)部門也不會如此緊張。
如今我們家家都有抽水馬桶了。按動抽水馬桶時,會形成一股氣旋,把馬桶及下水道里的病毒帶到空氣中。
同時,病毒也可能會跑到同一棟樓共用的下水道里,再通過排氣扇,進入到其他人的馬桶里。
(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非典”糞口傳播模擬圖)
也就是說,我們家里的馬桶,除了有自家人的細菌之外,還可能會有別人家的細菌。
怎么辦
除了專家提出的給馬桶安裝下水道U型管和沖馬桶時蓋上馬桶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洗手。
不管是便后還是飯前,或者從外面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只要洗干凈了手,糞口傳播途徑就被掐斷了。
所以,為了不吃別人的屎,還是乖乖洗手吧!因為,這不僅關(guān)乎你個人,還關(guān)系到全家人。
理由③:相當于全家人都跟著你吃便便、吃病毒
最近,日本一檔節(jié)目就用實驗的方式,揭示了家庭中病毒是如何傳染的。
參與實驗的是一家七口,爸爸、媽媽、奶奶,以及4個孩子。
實驗一開始,設(shè)定的病毒感染者只有爸爸一人,其他人都不知情。先在爸爸手上涂了一種代表病毒的物質(zhì),這種東西無毒無害,在日光或燈光下,肉眼根本看不到。但在紫外線下,卻可以發(fā)出白色的光。
按理來說,實驗結(jié)束后,感染病毒的只有爸爸一個人。但事實上,僅僅2個小時后,媽媽和四個孩子都被感染了,奶奶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這一切是怎么發(fā)生的呢?奶奶為什么逃過一劫?節(jié)目組用追蹤的方式,一點點告訴我們病毒傳染的過程。
首先,是兩個最小的雙胞胎。兩個人都和爸爸發(fā)生了肢體接觸。這是直接接觸,造成的感染。
和爸爸手部接觸后,活潑好動的兩個人還不停地摸臉和衣服,結(jié)果手上和臉上都是“病毒”。
但其他人全程都沒有和爸爸有過直接接觸,他們是怎么感染的呢?
首先是大女兒,爸爸摸過的門把手,她也摸過。
因為姐姐頭發(fā)長,有時不時整理頭發(fā)的習慣。病毒就從手部轉(zhuǎn)移到了頭發(fā)上,而頭發(fā)緊挨著臉,一甩頭發(fā)病毒就又跑到了臉上。
隨后,又在摸臉的時候把病毒轉(zhuǎn)移到了臉上。
說到這里,只剩下一個疑問。同樣在一個屋子里生活,也接觸過爸爸摸過的門把手,奶奶怎么就避免感染了
節(jié)目組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個細節(jié):兩個小時內(nèi),奶奶一直站在水池邊,不是在洗碗就是在洗菜。那些病毒,就這樣被水給沖走了。
不得不說,勤洗手真的很重要?。?/div>
如果一個人便后不洗手,節(jié)目里的假病毒就變成了真病毒、真細菌,影響的不僅是個人的安危,還有全家人的健康。
理由④:醫(yī)生便后不洗手,可能就沒有現(xiàn)在的你了
不洗手這個習慣,一旦到了醫(yī)生這里,關(guān)乎可不僅僅是身邊人的安危,而是病人的生命。
在19世紀中期,人們對消毒、細菌根本就沒有概念。有些醫(yī)生,還以不洗手、埋頭干為榮。
他們上一秒可能在解剖尸體,或者檢查病人,下一秒可能就在給產(chǎn)婦接生。
(19世紀醫(yī)生做手術(shù)的場景,沒有消毒,沒有殺菌,沒有洗手)
結(jié)果,歐洲一半的產(chǎn)婦都死于細菌感染。這種情況一直到一個名叫塞麥爾韋斯的醫(yī)生,提出洗手后,才有所改觀。
憑借醫(yī)生的直覺和專業(yè),他認為產(chǎn)婦死亡率高的一個原因就是:醫(yī)生的手。
于是,每次給產(chǎn)婦接生前,他都堅持用漂白粉反復洗手。很快,他執(zhí)醫(yī)的醫(yī)院產(chǎn)婦細菌死亡率降到了1%。雖然直到去世,塞麥爾韋斯提倡的洗手原則,都沒有得到主流派認可。但嚴格消毒、保持手部干凈,卻成了后來的醫(yī)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今天,手術(shù)室里都是無菌環(huán)境,每個醫(yī)生在接生前也都會反復消毒。正是這樣的觀念進步,讓產(chǎn)婦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大部分孩子也都能平安降生。
但如果沒有洗手,孩子能否生存下來,真的全靠運氣。
這四個理由,能否說服你家小魔頭乖乖洗手呢?
來源:常青藤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