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之前先把我們這次讀書會的主題標明出來:
否認會讓情緒觸電
擁抱種族歧視者
別人的缺點就是我的缺點
今晚的讀書會參加的朋友超過了我們計劃的10人,而且男性朋友比較多。
找回真實的自我,文中開始講述的一個概念“投影”,也就是投射,這是一種防御機制,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就是:把自己對某一或某些早年的重要客體的情感投射到現(xiàn)在的客體關系上。本書中用更通俗的語言表述是:因為某些特質(zhì)和情感受到了壓抑,無法在我們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現(xiàn)出來,所以就只能訴諸他人和外物。
這樣說可能有些人會感到難以理解,就像W君說:“為什么否認會讓情緒觸電?這個該怎么理解呢?”觸電是一種比喻,就是說內(nèi)心越不接納越是壓抑的特質(zhì)情感,當生活中受到激發(fā),就容易爆發(fā),難以hold住。
又有朋友L問:“怎么樣區(qū)分我是被投射影響,比如我看到一個人我覺得她長得不好看,那么,這是我覺得自己不好看而投射出來的嗎?”Q君對此做出的解釋很好:“好不好看當然會有個人的標準判斷,但是如果你內(nèi)在是覺得自己不好看的,你會越關注別人身上不好的地方,100個人可能只有幾個人你覺得是好看的,而如果你內(nèi)在并沒有糾結(jié)自己好看不好,覺得自己是好的,那么你看到100個人可能99個都是好看的。”這就是是否“投射”的判斷。文老師說:“這也是作者小時候受到爸爸的道德壓制,不斷的告訴她不應該有種族歧視,這是不好的,要接受黑人,要平等。潛移默化中也就讓她把這種特質(zhì)掩藏起來了。我們也是一樣的,小時候父母總會有各種要求和應該,而讓孩子變得規(guī)矩而壓抑。”
第二小節(jié),“擁抱種族歧視者”,黛比.福特是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來說明的,在給黑人上課的時候從對學員阿爾琳表現(xiàn)出來的憤怒、刻薄、攻擊性而焦慮不解到覺察到自己有“種族歧視者”這樣的特質(zhì)再到接納這個特質(zhì),最終讓阿爾琳也改變了態(tài)度,放下了她的憤怒和攻擊。
有朋友問:“為什么這個故事看起來那么的偶然性,看到了就接納,阿爾琳改變的也非常的奇妙,似乎就只是故事,而不真實。”這位朋友提出來的問題也是非常好的,另一位朋友解答:“從邏輯上來說可能本書的作者自己接納了“種族主義者”這個特質(zhì),和學員阿爾琳的改變沒有實質(zhì)的關系。但是作為寫這本書的作者,當她去總結(jié)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件事情時,她的認知和思想會把兩者聯(lián)系起來,所以,我們可以僅僅把它看成是作者對這件事的一種意義解釋。而不是學員阿爾琳的。”
你有沒有很看不慣別人的一些小動作或習慣,比如:隨地吐痰、吃飯吧唧嘴、睡覺打呼嚕、喜歡抖腿等。我們再放大一些,或許剛和男朋友同居、剛結(jié)婚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和另一半有很多不同的習慣。而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習慣或許自己原本也會有,只是當別人和你說這樣做不好,慢慢的你改過來了。這就是第三小節(jié)講的“別人的缺點就是我的缺點”。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別人的優(yōu)點也會是我的優(yōu)點。你從別人身上最能夠觀察到的特質(zhì),或者你自己身上也有,這就是投射,不管是缺點還是優(yōu)點。
每次讀書會和分享會的信息都特別多,真的很難全部都回顧出來,也或許是我自身潛意識會回避掉一些我認為不好的部分,是我不接納的內(nèi)容。但是每次大家來參加都很快樂,也收獲很多,有的朋友說是第一次來和大家一起讀書,感覺很棒,也很安寧。有的朋友說在于大家一起交流的過程中會引發(fā)自身的很多思考。還有的朋友是幾乎每次都來參加,非常感恩你們的認可,愿在心靈成長這條道路上一起同行!
讀書會結(jié)束后,有朋友問我,你們舉辦讀書會是為什么呢?其實,無論是讀書會還是分享會,都是希望能夠營造一個安寧溫暖的氛圍,給有需要的朋友們,不管你是需要傾訴還是傾聽,你是需要來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者是別人的思想,你是有困擾想要得到幫助等。當然,不同的困擾有不同的解決辦法,讀書會分享會是比較小眾的思想碰撞,當你需要專業(yè)的心理幫助,也可以和我預約時間到工作室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