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場景
有一天晚上,林林放學回家后,剛好是吃飯的時間。吃飯的時候,他說手特別疼。林林的媽媽就問:“林林,手怎么了?”
“被老師打的!”林林委屁地說。
什么,老師打的?“怎么可能?老師為什么打你啊?”媽媽有些生氣地說。
“在上課的時候,只因為我自己的本子用完了,想向同學借一個。可是正在講課的老師把我叫了起來,站了一節(jié)課,而且下課時還讓我去辦公室,然后就把我的手打成這樣了。”林林哭了。
“我說呢,老師怎么會無緣無故地打人。這都怪你,上課你借什么本子,不會等著下課借啊,活該!”媽媽一番僻里啪啦的數(shù)落,讓林林受傷的心又疼了幾分。
國外場景
馬丁太太的女兒名叫林達。有一次放學回到家里,林達向媽媽抱怨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她。
聽著女兒的抱怨,馬丁太太沒有去評價誰對誰錯。她用一種極其友好的語調(diào)對女兒說:“我想你當時肯定感到自己很馗尬,是不是?因為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訓斥你。”
聽了媽媽的話,林達抬頭看了媽媽一眼。媽媽又接著說道:“記得我上四年級時,同樣的事發(fā)生也在我身上。其實我只是在數(shù)學考試時站起來借了一支鉛筆,老師就當面批評我,令我感到十分尷尬,也很氣憤。”
這時,林達開始表現(xiàn)出有點輕松的樣子,對媽媽的話很感興趣。
“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課時要借一枝鉛筆而已。因為我沒有鉛筆了。我真的覺得為這么一點簡單的事,老師就教訓我,太不公平了。”
馬丁太太回答道:“是這樣。但你能不能想出辦法,今后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呢?”
分析對比
在上面的例子中,馬丁太太用講述自己經(jīng)歷的方法,達到了她與林達情感方面上的溝通,并且很快贏得了林達的合作,愿意討論問題,找出將來能對她有利的解決方法。這里面最關鍵的就在于媽媽能夠站在林達的位置去看間題,這樣林達就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衛(wèi)的狀態(tài)。
相反,林林的媽媽不僅沒有與孩子溝通,反而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林林身上,讓孩子感受到了來自兩方面的責備。
作為父母,一旦孩子認為你明白他的想法時,要想底得他的合作就會變得非常容易。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會很高興,于是就會愿意聽取意見,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以下就介紹贏得孩子合作的三個方法。
1.告訴孩子,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確保自己的理解是符合孩子心意的。
2.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告訴他們你也曾有過的類似感覺。
3.在成功地完成上面兩個步驟后,孩子就有可能愿意傾聽你的意見了。此時家長可以問他是不是愿意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問他是否有不同想法,以及將來如何避免發(fā)生同樣的問題。這時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會很好地給予合作的。
專家建議:在孩子犯了錯誤,認為已有責任的時候,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與孩于進行充分的溝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以獲取孩子的合作態(tài)度,一起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