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小主與小伙伴在小區(qū)里玩耍,小伙伴騎車,小主坐后座,車到拐彎處重心不穩(wěn),車身傾斜,龍頭失控,小主反應遲鈍一下子被甩出來,出于恐懼她死拽車尾不放,結果被拖著前進了幾米才撒手倒地。等小伙伴停穩(wěn)折回,小主已經手掌膝蓋皮開肉綻。出了“車禍”,家長必定生氣怪罪,兩小姑娘不敢聲張,趕緊拿礦泉水自行清洗傷口,祈禱事情不了了之。
結果小主沒忍住,疼痛和眼淚還有流血的膝蓋直接把她們出賣了。小主父母第一反應是帶小主去醫(yī)院處理傷口、拍片觀察,也顧不上誰對誰錯、怪不怪罪,生氣歸生氣,但身體最重要。
在醫(yī)院等拍片:
到了醫(yī)院,小主在里面診斷治療,小主父母在外面等候,接到小伙伴家長電話無數(shù),連聲道歉陪不是。冷靜下來,聯(lián)想無數(shù),諸如畢淑敏怎么教育打架的兒子、尹建莉怎么開導受傷的女兒、以及《小別離》張亮忠兒子惹禍處理的情節(jié)、方朵朵在美國參加校外實踐摔骨折的情節(jié)……然并卵的是,究竟是大條地翻篇,還是借機會發(fā)揮,此時此刻面對突如其來的車禍仍然無數(shù)困惑,尤其是:第一,大人不痛就沒有權力說話;第二,鄰里鄉(xiāng)親的實在不好意思。
第二天化膿了:
其實小孩子受個傷,也算是人生必經之路,摔過小跟頭才不至于摔大跟頭,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家長間的道歉與被道歉,也是生活中所常見,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和人情禮儀,細微之處見真性情。我想說的是,“車禍”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經驗教訓,如何處理“車惑”更是心靈上的切磋掂量,如何讓孩子面對融洽與矛盾、如何讓孩子學會應急跟預防、如何讓孩子懂得關愛與擔當,不僅僅是孩子,也是家長需要思量的話題。
自創(chuàng)呼吸包扎法
這次是小主受傷、小伙伴道歉,對方家長做得無微不至,令人感動到不好意思;倘若哪天小主惹禍、別人受罪,又當是另一番情境;再想遠些嚴重些,那些失手錯殺的帶親非故的家庭,那些本性的后天的沖動與理智,那些承擔與寬恕,那些悲慟與喜極……沒錯也許都是浮云,但即使沒有發(fā)生甚或永遠不會發(fā)生,也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無視它們。
終于結痂了~
忽然想起《The Giver》里Giver的話:那些被屏蔽的記憶之所以由我一個人抗著,是因為它們是我為大家出謀劃策的智慧源泉,只有從這些痛苦的經歷中我才能找到避免痛苦的辦法……
趁熱打鐵,本期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如果遇到孩子惹禍、或受傷害,你是如何處理的?
麻媽來哉已獲原創(chuàng)聲明功能,歡迎大家來對文章留言,期待大家的各色真心話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