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進圖書館前先洗手”的那位“拾荒老人”嗎?歷時兩年,1178位杭州人眾籌給韋思浩雕的像正式向公眾展出了
2018-01-24 青年時報
“今天距我父親離世已經(jīng)兩年多了,但我們?nèi)匀粫r常想起他。想起他那些捐助證書;想起他寫滿英文單詞的筆記;想起他堆至屋頂?shù)臅c報;想起他50多歲參加考試的準考證;想起他在書信中的叮囑:多讀書!好好讀書!”陰雨綿綿的杭城有著些許冷意,但當吳秋毓紅著眼眶、哽咽著一字一句說出這段話時,在場所有人的心,都被捂熱了。
吳秋毓
昨天下午的杭州圖書館,一場與眾不同的紀念展“精神世界的拾荒者——韋思浩老人事跡展”在此進行。來參加這個展覽的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也有咿呀學語的幼兒,展覽開幕式在下午兩點半,但不到兩點,已經(jīng)來了許多人,他們有些聚在展區(qū)凝神細讀,有些圍在一樓大廳沉靜等待。他們當中,有的是今天展覽的主角——韋思浩老人的家屬,更多的則是被這位“溫暖杭城”的“拾荒老人”感動而來,只為傳遞書香和愛。
韋思浩老人的家屬
韋思浩,老杭州人或許都會知道這個人,又或者,他曾用過的假名“魏丁兆”會更讓你熟悉。兩年前,這位76歲的老人因一張“進圖書館前先洗手”的照片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彼時,我們還不知道這個老人背后的故事,我們只知道,他是一位“拾荒者”,而我們被這樣簡單的細節(jié),近乎虔誠地惜書方式深深打動。
韋思浩老人在圖書館讀報
韋思浩與女兒
“我現(xiàn)在還記得父親給我們寫的書信,他讓我要再學習、再讀書,要學扎實!哪怕當時我的大姐,都已經(jīng)是快要退休的人了,但他還是堅持。”在韋思浩的二女兒吳秋毓眼里,父親一直是這樣的人——他愛書如命、“就像沉浸在書海里,被淹沒”,而父親那樣殷切又不失嚴厲的語氣,在時光的流轉(zhuǎn)中,卻不知不覺成了她腦海中深刻的印象。
但事情的真相遠不止如此。2015年11月,韋思浩在過馬路的時候遭遇車禍,最終因搶救無效去世。他的女兒在整理他的遺物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很多捐資助學的證明和受助孩子們的來信,大家才知道這位愛閱讀的老人背后的故事。
展品
捐款從幾百元到幾千元,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一直延續(xù)。韋思浩,一位退休老教師,每月只有幾千元的退休金,甚至要靠著“拾荒”度日,這樣的人卻一直用化名“魏丁兆”將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資助學。“我的父親啊,他是個多么節(jié)儉的人。在他的遺物中,甚至連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吳秋毓該是要落淚的,因為這份由涓涓細流匯聚成的無私大愛,同樣感動了我們。
于是,在2015年12月,“眾籌老人雕像”愛心行動便自然地啟動了。“我們要為韋思浩老人做一個雕像”,從對外公布到眾籌完成,前后不過1個多小時,1178位熱心人士便迅速完成了公益眾籌。設計銅像的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吳秋毓告訴記者,當時找上朱大師時,他當即便表示不收取任何費用來做這件事。
“雕像采用簡單、硬朗的線條,和大塊面的幾何形作為雕塑符號,勾勒出老人硬朗有型的身骨,體現(xiàn)老人內(nèi)在性格和精神力量,用古樸厚重的銅來講述韋思浩老人平凡卻動人的故事。”時隔近兩年,完成的韋思浩老人雕像終于正式向公眾展出,朱大師表示,這座銅像是取了老人的神態(tài),但并非具象化的打造。“我選擇抽象的方式,因為我希望雕出來的并不僅僅是韋思浩老人,更是由這位偉大的老人,衍生出來的,象征精神。”這座雕像,也將永久座落在老人最愛的杭州圖書館里。
值得一提的是,韋思浩老人的精神也確實得到了延續(xù)。“我的大姐退休后便去支教了,我自己是老師,我的妹妹也是老師,父親對我們的影響遠不止這些。”會上,杭州市圖書館事業(yè)基金會還公布成立了“溫暖閱讀推廣專項基金”,以此鼓勵更多愛書的人,傳遞求知、助學的精神。
而關于此次展覽,展品包括了韋思浩各類證書、捐資憑證、來往書信等實物、資料約60余件。在捐贈的信件中,一部分是寫給女兒、女兒老師的信,更多一部分是來自受捐的學生寄來的感謝信,抬頭都是“魏叔叔”。
展品
整場展覽將持續(xù)至2月4日。
作者:時報記者王亞琪
編輯:波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