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這里曾坐落著杭州大理寺,是宋朝的最高審判機關,里面有一個亭子,就叫風波亭。“風波”的名字,本意可能是此亭臨近西湖,能見到湖面時常風大浪大。但當年,宋高宗暗旨秦檜將岳飛在這里殺害,蒙受千古奇冤,風波亭,從此就多了另外一層沉重的含義。
紅樓這就要說到岳飛的家了。
現(xiàn)在慶春路與延安路交叉口,嘉里中心旁邊,有一座標志性的“紅樓”(杭州城市建設陳列館),南宋時,這里就曾是岳飛府邸的一部分。
根據(jù)史料記載,在岳飛死后,紹興十三年(1143),被抄沒的岳飛家被改建為了國子監(jiān),置太學,成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后來,這里又改為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高等審判廳、地方審判廳,浙江省醫(yī)學院等。
上世紀90年代初,根據(jù)杭州市考古人員介紹,慶春路擴建時,在這里曾挖出過一塊石碑,上面就是關于重修岳廟的記載。
基本可以判斷,岳飛當年的府邸,大致范圍就在今天慶春路與延安路交叉處西北塊及東北塊的慶春路上。
岳王路從紅樓出發(fā),沿慶春路往東,經(jīng)孝女路、學士路,步行不過十分鐘,就到了岳王路。
杭州人對岳王路的記憶,肯定有花鳥市場。這里是杭州花鳥市場和古玩市場的發(fā)源地。
但南宋時的這條路上并不熱鬧,民間傳聞,這里是岳飛遺骸初葬處,還曾建顯忠廟,俗稱老岳廟。
岳王路建于民國初期,因當時北端有岳廟,故得名岳王路。1991年,慶春路全線拓寬,殘存的建筑被拆除。
如今的慶春路與浣紗路交叉口,浙大婦院北側,有一個岳王公園,是岳飛的“衣冠冢”。
公園里立著一座岳飛的高大銅像,銅像一側寫著“撼山易 撼岳家軍難”幾個大字,背后的以線刻的方式描繪了岳家軍的赫赫戰(zhàn)功。
銅像的北側有一座“眾安橋南宋三英烈碑”,背面刻著三英烈岳飛、岳飛長子岳云、岳飛愛將張憲的被害經(jīng)過。
岳家灣關于岳飛遺骸初葬在哪里,一個普遍說法是,當時,有心的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連夜將岳飛遺骸草葬于“北山之漘”的九曲叢祠,也就是今天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一帶。
岳飛平反后,南宋朝廷開始尋訪岳飛遺體,找到后,將岳飛的遺骸以一品官之禮改葬于棲霞嶺南麓,也就是今天的北山街岳王廟內(nèi)。
岳飛墓
岳飛后世子孫,就居住到了“岳家灣”,現(xiàn)體育場路與鳳起路之間,東河西側。不過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尋找不到后裔蹤跡。
打鐵關岳飛可以說是南宋歷史上最會打仗的將領,但他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他統(tǒng)帥的岳家軍,有著嚴格的訓練體系與戰(zhàn)斗紀律,也成為了“南宋第一強兵”。
岳家軍當時在哪里駐兵習武?坊間傳說,是在打鐵關。往北不遠,東新路附近的岳帥里,邊上還有岳帥橋,現(xiàn)在只留下了地名。
古打鐵關
當然,并沒有歷史文獻可以證實。倒是清代乾隆年間進士翟灝在《艮山雜志》一書中曾載,“岳帥橋”本名“鴨舍橋”。因老底子杭州話中“岳帥”與“鴨舍”近音,又由于老百姓對岳飛的敬重,就變成了“岳帥橋”,才有了后來岳飛在此駐扎打造兵器的傳說。
曾經(jīng)的岳帥里、岳帥橋附近,如今舊貌換新顏
附近的小學校名里還保留“岳帥”地名
既然傳說流傳于此,后人索性“將錯就錯”。如今的打鐵關路上,建起了地名牌樓、打鐵關歷史文化陳列館,以及用以敬崇岳飛的紀念亭和文化長廊,融入岳帥文化,弘揚愛國精神。
打鐵關歷史文化陳列館(未開放)樓頂?shù)脑里w亭
打鐵關歷史文化碑廊,岳飛手書碑刻
打鐵關路
說到岳家軍打造兵器,刀茅巷也有類似傳說。研究岳飛歷史的專家曾表示,這些基本都是誤讀,私造兵器,那可是叛國謀反的大罪。
刀茅巷
只因杭州百姓愛戴岳飛,所以才有了這些傳說。在蕭山區(qū)歡潭村,也有一個與岳飛有關的故事,據(jù)記載:“岳飛率兵抗金,行軍至村口,見泉水潭,歡飲止渴。”源于對英雄的敬仰,后人就將這潭泉水稱作“歡潭”。
張憲墓在“岳家軍”中,有一位岳飛出生入死的兄弟——岳家軍副統(tǒng)帥張憲?!端问贰酚涊d:“張憲,飛愛將也”。他是岳飛兒子岳云的老師,在協(xié)助岳飛北伐中原的戰(zhàn)爭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這被秦檜視為岳飛之外的另一個眼中釘。
那年岳飛被誣告謀反,牽連張憲,受盡酷刑鞭打到血肉模糊,生命垂危。在1142年的小年夜,與岳飛同一天遇害,被腰斬于市門,年僅21歲,被害地點就是前面提過的岳王公園。
如今的張憲墓,位于西湖邊外東山弄附近的仁壽山公園內(nèi),墓碑上寫著“宋烈文侯張憲墓遺址”九個大字,墓碑前擺放著6塊明代時期的殘存碑記。
大資福廟民間傳說,張憲遇害后,秦檜仍不解恨,命人將其尸體切成72塊,分別丟在杭州72個不同的地方。
當時,百姓念著岳家軍和張憲的好,自發(fā)籌資分別在這72個地方建起了72座廟宇。因為不敢公開紀念張憲,大家把這些廟叫做資福廟,一時形成了“十里八鄉(xiāng)拜張憲,求福祉、保平安”的風潮。
以前在眾安橋、祖廟巷、東山弄等地方,都曾有過資福廟。時至今日,杭州留存下來的資福廟只剩下玉皇山南,大資福廟前路這一座。
牛皋墓另一位岳飛愛將牛皋,也頗受杭城老百姓愛戴。
他的墓,就在岳王廟不遠處。沿著岳王廟邊的坡道上棲霞嶺,走到紫云洞附近,就是“宋輔文侯牛皋之墓”。
墓道上立著一座石牌坊,坊柱上鐫刻明徐渭撰寫的聯(lián)語:“將軍氣節(jié)高千古,震世英風伴鄂王”。
墓地修竹掩映,古樸莊重,與岳墳遙遙相望。
翠微亭
除了有左膀右臂的部下,岳飛還有另一位馳騁沙場的摯友同僚,韓世忠。
與靈隱寺一溪之隔,在飛來峰山腰上有一座飛檐小亭,最早就是韓世忠為了紀念岳飛而建造的。
靈隱管理處 供圖
1142年,岳飛含冤而死,韓世忠憤然質問秦檜,為什么要處死岳飛?秦檜答:“莫須有”。
后來,韓世忠來到了飛來峰下,見樹木蒼翠欲滴,想起了岳飛曾有“終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于是令人在這里蓋一座小亭,取名“翠微亭”。
陳文龍墓、于謙墓在杭州,岳飛還有許多崇拜者,也都是熱血千秋的民族英雄。
一位是南宋抗元英雄陳文龍,據(jù)《陳忠肅公年譜》記載,陳文龍于寶祐四年(1256年)入太學(最高學府),咸淳四年(1268年)考中狀元。從此,陳文龍久居杭,并積極參與抗元守疆。
1277年初,陳文龍被俘后被押解北上,一路絕食,途經(jīng)杭州西湖時,在岳飛廟祭拜岳飛后一慟而絕,年僅46歲。元朝統(tǒng)治者感其忠義,葬其于杭州西湖智果寺西側。
陳文龍墓
另一位是明朝名臣于謙,他與岳飛一樣,曾被加封為“太子少保”,他的成長受到岳飛深深影響,在岳飛死后的300多年,他也跟岳飛遭到了類似的厄運。
于謙祠
于謙曾在給朝廷的一份奏折中提到:“岳飛有言,陣而后戰(zhàn),兵家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對岳飛的用兵,表達了由衷的敬佩。他更喜歡引用岳飛的名言“文臣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來表明自己的為官準則。
于謙含冤遇害后,養(yǎng)子于康將遺骸運回故鄉(xiāng)杭州,才得以在西湖三臺山麓安葬,烈士英魂終返故土。
于謙墓
清代袁枚在《謁岳王墓》中寫道:“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岳于雙少保”,說的就是岳飛和于謙。
明代民族英雄張蒼水也有詩云:“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guī)煛?b>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岳飛、于謙和張蒼水也被后人稱為“西湖三杰”。
矗立西湖邊的岳飛銅像
杭州以西湖聞名,山清水秀,而因為岳飛等人的存在,又多了一份鐵血丹心。
現(xiàn)在與岳飛有關的歷史遺跡,很多已經(jīng)消失在城市變遷中,只留下一個地名或是一片碑刻,但岳飛在杭州留下的精神和足跡,會一直與我們朝夕相伴。
梳理這些地方也難免還有疏漏,但我們想用這樣尋訪追憶的方式來說明,杭州自古英雄氣,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原來是這樣厚重。
都市快報 余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