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初三女,一刻不省心?吹礁鞣N高中、特長班的招生信息,不由的想起一個詞“應材施教”,孩子是什么料家長最有數,孩子今后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孩子和家長都沒數,唯一靠譜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短文:森林學生招生了,標準很簡易:跑步速度、身高、體重、視力等基本條件,但考拉速度不行,鱷魚身高不行,鸚鵡體重不行,蛇視力不行……最后一個符合要求的都沒有,F在想想,動物的外貌能區(qū)分,孩子心里住的怪獸是無法從外貌區(qū)分的,如果考試一定要老鷹拉車、狗熊跳高、蟒蛇唱歌,那只說明考試制度有問題,沒有因材施教。那對孩子如何才能因材施教呢?沒有快樂的學習過程,沒有承擔失誤的時間,沒有對自己的深刻認識,如何明確他(她)是什么材,那如何施教呢。
當社會以生存為第一法則的時候,潛力是會受刺激不斷激發(fā)的,當基本生存問題不再是第一位時,沒有目標的人不會有推動前進的動力的,他(她)會想:為什么要吃這個苦,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現在不是蠻好的嗎?所以歷史上才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富不過三代、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等智慧總結。
家長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孩子成長,也許不是最適合孩子心性的,但也是最無私的。孩子成長了,三觀還未成熟,也想用不同聲音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后果卻是自己無法預料和獨自承受的,這就是代溝的本質。材是孩子的材、教是父母的教,這本身就是矛盾的、不合理的,但卻只能是當下父母最好的安排。
第一次當父母,不容易,再養(yǎng)一個小的,更不容易。
我想:相互包容、加強溝通、意向趨同,相互認可,這才是因材施教的教吧,是對父母的教,也是終生學習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