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似乎不是一個語言功能特別發(fā)達的孩子,一周歲多了還叫不清楚爸爸媽媽,就更別提更復(fù)雜的詞語了。 不過多元智能的理論是成立的,她似乎對動作理解得比較快,也愛學,學得也比較像。
月月學習的第一個動作是“給香香”。這個動作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手伸到別人的面前。關(guān)鍵就是月月能聽懂“給xx香香”這句話。這個其實很快,沒幾天就搞明白了。這大約是五個月的時候。
月月學的第二個動作是“再見”,大約是在五六個月的時候。這個動作也是月月學習時間最久的一個動作。大概歷時有一個月左右吧。一開始總覺得動作不那么標準,我們不是嫌她手舉得太低就是覺得她的抓手動作不到位或者太慢。一個月左右,終于是達到了我們認為的標準狀態(tài)。
接著月月就學習“謝謝”這個動作,雙手放一起,向別人拜拜,這表示謝謝,月月只用了一個星期就把動作做得很標準了,接下去就過年了,這個動作剛好派上用場。別人給了紅包會謝謝了。那時候還要我們說一下謝謝“XX”。現(xiàn)在都不用了,她自認為別人給她東西了,或者別人對她好了,就自然做這個動作了。
接下去的動作是“拜拜” 。如果你問“拜拜”和“再見”有啥區(qū)別,月月寶貝會很明確的用手勢告訴你,“再見”是撓手,“拜拜”是飛吻。一次抱月月出去玩,和一個男寶寶玩了一陣,走的時候,說了一下“和弟弟拜拜”,月月就很大方地飛吻,小弟弟的爸爸驚呆了,不由贊嘆到:“噶標準的一個飛吻!”然后接下去是一番溢美之辭。別看月月小,她可聽得懂別人是表揚她還是批評她呢。從那以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無論我們說“再見”還是“拜拜”一律飛吻。不知詳情的人都覺得,哇,這個寶寶噶能干的,飛吻練得噶純熟。其實,熟悉的人是知道我們月月會兩套的。我知道月月此時一定明白了“再見”和“拜拜”是一個意思,撓手和飛吻也表達同一個含義,而撓手的再見,她那么大的孩子幾乎都會,會飛吻的卻不那么多了。她這樣做是展示自己呢!后來,外公外婆一再干涉下,月月又開始“再見”是撓手,“拜拜”是飛吻。一般路上和別人都要又“再見”又“拜拜”,聽了別人的表揚,心滿意足地回家。
月月的動作很多,比如“歡迎”、“頭碰頭”、“痛”……最經(jīng)典的動作要算“沒”這個動作了。這個動作大家都沒有刻意去教她,估計是外婆無意間做過,可月月卻做得好可愛,雙手在胸口一攤,表示“沒”。一開始她是只做動作,到一周歲左右,她會一邊做動作,一邊說“沒”,這個“沒”字發(fā)言清晰,比叫爸爸媽媽清楚多了,F(xiàn)在問她:“外公在哪里?”她看看廚房,看看房間,沒有人,她就會一邊做動作,一邊說“沒”。問她,電視呢?她看看電視沒開,又一邊做動作一邊說“沒”。最搞笑的一次是在爺爺家,爺爺家有很多母雞。我問:“月月,雞呢”她指指母雞。我再問她:“母雞呢?”左顧右盼,然后比劃著告訴我“沒”。小妞不知道這個就是母雞。大概以為母雞是另外一種東西吧。還有,那天晚上,在爺爺家,能看到星星,我們問她:“月月,亮亮的星星在哪里?”她雙手一攤,說“沒”。我們以為她看不見星星。又指給她看,那亮亮的,看到?jīng)]?她指指遠方的天空,表示自己看到了。(小孩子是遠視眼,應(yīng)該是能看到的。)我再問她星星呢?她還是告訴我沒。我想了半天,原來,在書本上,星星是五角星的形狀,還有各種顏色(通常是黃色的),而她現(xiàn)在看到的只是一個亮亮的點,根本沒有五角,怪不得告訴我沒看到星星呢。還有一個經(jīng)典動作就是“害怕”,她會拍著胸脯告訴你,我害怕。比如,車子過高高的拱橋,下坡的時候有失重,她就會拍拍胸脯告訴你她害怕;自己走路摔了一下,拍拍胸脯,告訴你她害怕;甚至聽到外公起油鍋的聲音也害怕……月月,你害怕的東西也太多了吧。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會告訴她,不怕不怕,她也會勇敢地從地上爬起來接著走。當然,也是有她真害怕的時候,比如,那天下雷陣雨,轟隆隆的雷聲把她嚇到了,她不停地拍著胸脯,我就走過去,抱著她,她也很快平靜下來。我告訴她,這個是在打雷呢,不要害怕,我們在屋子里是安全的。她似乎聽得懂我說的,很快平靜下來了。當然,靠在我的身上,她能聽見我的心跳,這是給月月最有安全感的節(jié)奏。
月月一周歲的時候,我讀了一本《寶寶手語》的書,書中指出,不要怕寶寶學會手語而不學口語,反而會幫助口語的學習。于是,那一天,我嘗試性地教她了“小貓”和“兔子”的動作,真讓我意外,兩天就學會了兩個動作。做“小貓”的動作還會發(fā)出“喵嗚”的聲音,做“兔子”時,將兩只手的食指放在自己的耳朵上。(我教她的時候是放在頭頂上的,不曉得是不是她手不夠長,還是認為,這兩個手指比的是耳朵,所以要放在耳朵上。)
月月,你真是常常給我驚喜。
外婆把扇子拿走了,月月馬上做出一個沒的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