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是指個體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的一種特征。我們并不總是能夠全然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有何價值。因此我們努力經營生活,期待獲得更好的自我感覺。人的自我感覺從內在外在獲得的比例不一樣。
自戀型的人無法從內在獲得肯定感、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感,非常容易向外去尋找和抓取的。同時這樣的尋找也是非常的不穩(wěn)定。因為他能夠敏感地捕捉到別人對自己的不認可,不贊同、不欣賞(可能人家并沒有這個想法)。而這時候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感到悲觀自卑低落;另一種是感到自命不凡,我已經足夠優(yōu)秀了,是別人的不對。
所以自戀型的人與他人建立關系,是很容易讓人感覺到疲累的、小心翼翼的。當然一開始,你肯定是讓他覺得很滿意的。不管是需要還是情感的鏈接上,都是讓他滿足的。他也愿意付出時間、金錢或者其他來換取這種滿足感(這種滿足很可能是來源于他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對的事情而不是渴望好的關系的建立或與人交往的內容)。然而這個階段并不會維持很長時間,然后就會遭到無情地貶低和冷漠地對待。
自戀的術語是源于希臘神話故事中:少年Narcissus長得英俊,很受女孩子的喜愛,但他都殘忍地拒絕了。一天,他于水中發(fā)現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見傾心,再無心戀及他人他事,在水邊依依不忍離去,終于慌悴而死。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外在沒有可以滿足自身的理想客體,愛上自己成為了的最形象的表達。
還有自戀型的人會讓人覺得是自私的,什么人最自私呢?當然是小嬰兒。從這個角度來說,自戀型的人是一直在尋找做為嬰兒時的那種被全然關注、全心呵護的感覺。這個時候是不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的。
而長大后不得不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自戀的人常常不知道是以自己的感受為主還是以外在他人的感受為主,或者分不清這些感受,只要結果不好,就會陷入迷茫和無措中,最終為了“平靜和諧”形成回避的關系模式。
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于搖籃的人不愿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所以,需要從小嬰兒開始長大,以客觀全面的視角來看待成人的世界,看待自己,而不是在自我貶低和追求完美中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