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jīng)濟拮據(jù),工作繁忙的情況下,她還會搞一些小浪漫。比如在悶熱的夏夜,陪我去西湖電影院,看一部心儀的影片。散場后,不忘去高檔的海豐西餐社吃一碗冰淇淋赤豆湯。
海豐這款冰淇淋赤豆湯成了老杭州夏天的經(jīng)典味道,奶香的冰淇淋融進綿軟的紅豆,男女老少都喜歡吃。現(xiàn)在好多店還都會“復(fù)刻”,像是連鎖的杭幫菜館鹵兒道道里就有一道同名的甜品。
另一款當(dāng)家招牌是果子露冰淇淋,也叫淇淋果露,其實就是果汁冰水上加一勺冰淇淋。那時候甚至還有這樣的說法:男孩子追女孩子,請她去海豐西餐社吃一份淇淋果露,基本上就能成。
當(dāng)時杭州的年輕人,也開始流行去海豐吃大餐,最受歡迎的是炸豬排、羅宋湯和香蕉船。那樣的一頓西餐要20元,當(dāng)時海豐廚師一個月工資是30多元,所以是名副其實的大餐了。
有網(wǎng)友說,在她年輕的時候,90年代初期,海豐西餐社可以算是普通杭州人唯一的一個吃西餐的地方了。像是香格里拉那種高級飯店里也有西餐,但不太有人會專門跑去吃飯。
她跟初戀男友的第一次約飯就在海豐西餐社,這也是她第一次吃西餐,杭州話講“開洋葷”,見世面。關(guān)于這頓飯,她可有的聊,很多細節(jié)都記得清清楚楚。
因為兩個人都是學(xué)生嘛,沒什么錢,太貴的不敢點,就點了一個鮮蝦色拉,是裝在一個酒杯狀的容器里的,蝦看上去半生不熟,旁邊點綴著生洋蔥。我就是那個時候知道,自己是不能吃生洋蔥的,吃了就當(dāng)場胃痛得要死要活。
我們還點了一個牛排,也可謂“人間悲劇”。我們都是第一次用刀叉,切的時候總在盤子上發(fā)出嘰嘰咕咕的聲響,每次切下去,都覺得邊上人可能在看我,就很心虛。
然后覺得那個牛肉啊,怎么這么難吃呢,很老!我就想不通,兩個人一直在嘀嘀咕咕。那個時候,也不會質(zhì)疑是不是人家沒燒好,覺得肯定是自己問題。想想哎呀怎么這么貴,還吃這種東西,后來就再也不去了。
穿越百年歷史
本世紀初黯然退場
海豐西餐社創(chuàng)建于清朝末年,由廣東省海豐縣商人出資創(chuàng)建。起初店名為“海豐茶樓”,經(jīng)營廣式菜肴和三市茶點(早、午、夜三市茶)。但當(dāng)時杭州人對廣東菜和吃茶點不太習(xí)慣,生意并不太好。
民國后,海豐茶樓改名海豐西餐社,并從廣東聘請西餐廚師、西點師、調(diào)酒師和招待生來杭,專營法式菜肴和西式點心,漸漸地站穩(wěn)了腳跟。
到杭州解放前,西湖邊延齡路(今延安路)上的“海豐”已成為杭城最有名氣的西餐社。
據(jù)說當(dāng)時出入海豐的食客,男人們都是整潔油亮的中分頭,考究襯衣,腳上一雙“三接頭”皮鞋也擦得蹭亮;女人們身著束身旗袍,流蘇披肩,斜襟上插著一束麻紗絹頭,手持一把檀香扇,配合著腰肢的婀娜流轉(zhuǎn),款款入得店門。這些打扮入時的食客,本身也成了一道街景。
1966年,社會上涌起改名潮,海豐西餐社改名光明甜品店,也不再經(jīng)營西餐,改做赤豆湯、銀耳羹等中式甜點。
1979年,光明甜品店又叫回海豐西餐社,再做西餐,歸杭州飲服公司管理,并重新裝修了門面。公司派出糕點師和廚師,到上海的“紅房子”學(xué)習(xí),將羅宋湯、黑椒牛排、奶油蘑菇湯、炸豬排等菜品依樣畫葫蘆搬到了杭州。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1984年,海豐西餐社更是花30萬美元,從香港請來專業(yè)團隊,對店鋪進行了徹底改造。翻新后的海豐分上下三層,一層賣蛋糕冰淇淋冷飲,二層賣西餐,三層賣中餐,整體大氣、時髦,這也是現(xiàn)在多數(shù)60、70、80后杭州人記憶中它的模樣。
進入2000年之后,杭州的西餐館、咖啡館、面包店越開越多,海豐西餐社生意一路向下。在差不多誕生百年后,2004年,海豐西餐社不再供應(yīng)西餐,只賣面包糕點了,并最終于2006年黯然歇業(yè)。
據(jù)了解,正在裝修的這家新“海豐西餐社”背后的經(jīng)營者——杭州海豐西餐社有限公司,由浙江黃龍酒店管理集團有限公司100%持股。他們想借著近年來各種老字號煥新的浪潮,重啟這一百年品牌。不僅還原那個時代的經(jīng)典味道,還希望能為新一代的杭州人留下嶄新的味道。
餐廳負責(zé)人胡先生透露,新店預(yù)計12月底試營業(yè),主打烘焙西點和咖啡茶飲類。定位面向大眾消費者,個別復(fù)刻產(chǎn)品會以驚喜低價出售,其余的定價也會是大家普遍都能接受的。例如當(dāng)年的爆款“司烤和蟹兜”,即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司康和泡芙,都將回歸。
你有哪些和“海豐西餐社”有關(guān)的獨家記憶?對于這家新店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