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贊過
查看更多
又是一年圣誕夜。。。這是我4年來第一個在倫敦度過的圣誕夜。2017-2019,在充滿異域風情的大教堂里,和上千個陌生人一起唱起圣誕贊歌,已經(jīng)是我一個不成文的個人傳統(tǒng)。今年,在倫敦Tier 4的封鎖下無奈宅家,借以此文,回溯那些繚繞著管風琴恢弘音律的圣誕禮贊。
|
2017年12月24日凌晨 弗洛倫薩 - 圣母百花大教堂 Florence - Santa Maria del Fiore “翡冷翠”,相信很多人都從徐志摩的同名詩中聽到過弗洛倫薩這個詩情畫意的別名。我眼中的弗洛倫薩,完全沒有徐志摩詩中那般的憂愁清冷 – 它是一個永遠籠罩在斜斜的陽光下的暖橘色小城,以不帶壓迫感的方式,向所有到訪者大方又驕傲地展示著文藝復興的余輝。 圣母百花大教堂就是其文藝復興時期登峰造極的地標作品,始建于1296年,正式完工于1436年,總共耗時140年 - 是的,你沒有聽錯,140年!期間經(jīng)歷了黑死病和數(shù)十次資助財團、主教、總建筑師的更替。如今我們眼前的教堂(包括外墻和內(nèi)置),更是直至19世紀末不斷疊加、改進、完善的終極產(chǎn)物。 人們聽說圣母百花大教堂,多半是因為它至今仍保持世界紀錄的磚石結構穹頂,而我卻第一眼就醉心于它正面的外墻 – 下面這張圖上細密的白色,綠色,粉色不是涂料,而是一塊塊拼接而成的大理石!初次見到百花教堂的我,顧不得和其他游客一樣拍照留念,而是第一時間沖到教堂外墻前,以幾乎把臉貼到墻上去的距離,震驚地來回審視這些密集交錯的色塊。能把石頭化為蕾絲的技巧和執(zhí)著,能讓人產(chǎn)生一種穿越時空的驚嘆和感動。 (圣母百花大教堂外墻) 這是我第二次來弗洛倫薩,也是第一次進入圣母百花大教堂內(nèi)部。平安夜禮贊在24號半夜十二點準時開始,十一點出頭,我就和廣場上的幾百人一起在門口的廣場上默默地排起了隊。 從不大的青銅大門跨入教堂后,已經(jīng)目睹過教堂極盡奢華外墻的我對其樸素的內(nèi)部著實有些失望。大面積的淺黃內(nèi)壁由光禿禿的灰色哥特柱支撐著,這里沒有鋪滿整個穹頂?shù)募氈赂〉,幾乎沒有壁畫,本來就不大的彩色雕花玻璃在夜幕下一片漆黑,只有大理石地板還呼應著外墻的些許風采。我有些失望地坐下,卻不知道這會是一次聽覺和嗅覺的盛宴,與視覺無關。 稍過十二點后,主持的牧師對后排的參與者做了簡單而無聲的示意,人群便像浪潮一樣從最后一排盡數(shù)起立。接著,唱詩班的小朋友,各級牧師,以及弗洛倫薩大主教依次從教堂最后方緩緩入場。隨著他們一起漫入教堂大廳的,還有牧師手持香爐里四散開來的香氣,和管風琴悠長而不失力量感的前奏。 驕傲的意大利人,怎么可能用英文照顧國際客人?整個儀式全程意大利文和拉丁文交替,那種熱情洋溢的語言此時因為主教平靜肅穆的聲線,不再有意大利語平時那種高低錯落的喜感。我之前經(jīng)歷過的教堂禮拜和禱告,無不是用通俗易懂的美語英語來演繹激勵人向善的新教儀式。這一次,纏繞著管風琴空靈的琴聲的意大利語和拉丁文,讓讀慣了“普通話”卻突然聽到“文言文”的我,腦海里跳出“莊嚴”二字。 香爐(thurible)的味道也很特別,每個教堂都會有他們專屬的儀式用熏香。如果你能夠想象,它是以檀香和廣藿香為基調(diào),稍帶甜味,夾雜著一些泛黃舊書的味道,有些粉塵狀質(zhì)感,莫名地讓人心情沉靜的氣味。香爐的內(nèi)部構造很簡單,就是將特制的香料(incense)放在燃燒的木炭上,以產(chǎn)生的香味。助理牧師會在儀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它舉起,緩緩左右搖晃以加速香味的散發(fā)。 對意大利語和拉丁文一竅不通,第一次感受純正天主教儀式的我,在這些第一次的聽覺、嗅覺感官體驗下,每一個細胞都在接收新的信息,新的感受。 |
2018年12月25日清晨 巴塞羅那 - 圣家族大教堂 Barcelona - La Sagrada Familia 2018年的圣誕我是在巴塞羅那度過的。那個圣誕假期我最大的成就就是,不經(jīng)意間成為了在圣誕節(jié)早上第一個踏入圣家族大教堂的禮拜者。 講到圣家族大教堂(La Sagrada Familia),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設計者,高迪(Antoni Gaudi)這個建筑鬼才。這位身世凄涼的建筑怪咖,在他不長不短的70多年生命里,在巴塞羅那各處留下了他獨一無二的印記。 他把人生的43年都花在了圣家族大教堂上。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他更是直接打地鋪睡在了教堂建筑工地上。在74歲的某個下午,他意外被電車撞倒,因為整個人看起來過分潦倒,路人一度以為只是一個流浪漢,而錯過了把他送往醫(yī)院救治的最佳時間。這座高迪傾注了他畢生心血的教堂,在他去世后94年的今天,仍沒有全部完工。 至于我如何成為了圣誕節(jié)早上第一個踏入圣家族大教堂的禮拜者,還真是運氣加實力。由于平安夜那天我在旅店睡“回籠”覺,我直接“睡過了”平安夜禮贊。于是我果斷決定索性繼續(xù)睡覺,然后第二天凌晨4點多起來去趕圣誕早晨7點的禮贊。 大概是上帝被我的虔誠打動了,我摸著凌晨五點巴塞羅那大街上悠悠的燈光,到達大教堂大門口時,居然一個人也沒有。不消幾分鐘,來了一小群東南亞長相的中年女性,有說有笑地坐下開始從包里掏出早餐吃。“虔誠”的我此時才突然意識到我為了趕場子的“廢寢忘食”,只有肚子咕嚕嚕地在一旁看著。經(jīng)過一番攀談之后,才知道他們從馬來西亞來,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現(xiàn)在正在享受作為“自由的退休女性”的豪華歐洲郵輪之旅。平安夜在巴塞羅那靠岸,他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來Sagrada Familia參加禮贊。其中一個好心的阿姨還分給我一小塊面包,之后排隊時,她們也主動讓我排在第一個 – 就這樣,我靠著絕佳的“人品和行動力”,在圣誕節(jié)早晨六點,第一個走進了圣家族大教堂。 在這次圣誕禮贊之前,我對高迪的建筑風格并不特別感冒。在參觀了他設計的幾處民宅之后(Casa Mila & Casa Batlló),我能欣賞他像植物一般瘋狂生長的建筑風格,卻沒有領悟他得以“封神”的神跡。 而這樣不高的期待,卻在我甚至還沒踏進教堂前就無情地給我啪啪打臉。在教堂外冗長的安檢終于結束時,我仰頭發(fā)現(xiàn)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正從教堂的斜下角透過來。之前被我嘲笑是“一根根玉米棒子”的教堂塔樓,這時如同《異形》中的生物,正在以一種有些讓人毛骨悚然又贊嘆不已的方式慢慢蘇醒過來。整個教堂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生命體一樣,呈現(xiàn)出表面看似雜亂無章,卻在內(nèi)部有著鐘表般精密結構的形態(tài)。你仿佛能從那些立面浮雕無數(shù)的細孔中聽到它睡意未消的嘆息聲。 |
禮贊儀式的進行過程中,更不可思議的景象發(fā)生了。高迪在圣家族大教堂的內(nèi)部用了大量、幾乎是頂天立地的彩色雕花玻璃。與普通教堂的玻璃不同的是,他沒有使用任何典型的宗教人物彩繪,而是采用了不規(guī)則的幾何圖案,以五彩的顏色沒有順序地互相漸變、融合。在禮贊的一個半小時里,清晨明媚的陽光從教堂的東側(cè)低矮的角落升至十點鐘方向,教堂巨大的彩色玻璃也隨著光照的方向流光溢彩,以至于許多人和我一樣早已忘記正在進行的儀式,而仰頭四十五度角不由地發(fā)出竊竊私語的驚嘆聲。身邊有人描述這像是置身于一個萬花筒之中,而我反而覺得這就像是在一個大型遠古動物的肚子里,而我們正透過它的“細胞”– 那些不規(guī)則幾何形狀的彩色玻璃,窺探外面的世界。 高迪說,“Straight lines belong to men, curved ones to God”(直線屬于人類,曲線屬于上帝)。我必須承認,在那個圣誕之后,我成為了一個皈依“高迪教”的虔誠信徒。 |
2019年12月24日凌晨 巴勒斯坦伯利恒 - 圣誕大教堂 Bethlehem - Church of Nativity 在中國,伯利恒(Bethlehem)這個地名可能沒多少人聽說過,而在西方社會,它便是出現(xiàn)在無數(shù)傳說和典籍中的耶穌誕生地(同時也是猶太教典籍中大衛(wèi)王的誕生地)。它現(xiàn)處于巴勒斯坦境內(nèi),地處猶太山地頂部,與耶路撒冷有20多分鐘的車程。 這個位于宗教紛爭中心、人口不足三萬小鎮(zhèn),每年吐納著超過兩百萬旅客。命運多舛的伯利恒僅在過去的100多年中就數(shù)次易手:它的管轄權先由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之后交托于英國,又在1948的阿以戰(zhàn)爭中歸于約旦,之后在1967年入籍以色列,直到1995年以《奧斯陸協(xié)議》判給巴勒斯坦。 我的2019年圣誕假期,是在耶路撒冷度過的。做人嘛,總要挑戰(zhàn)過去的自己。在打卡了弗洛倫薩和巴塞羅那的地標大教堂后,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耶穌誕生地,位于伯利恒市中心馬槽廣場的圣誕大教堂。 有人會感嘆,“馬槽廣場”,真是接地氣的名字!確實接地氣 – 圣經(jīng)中說瑪麗亞在一個馬槽里誕下耶穌,而這個圣誕大教堂就是在馬槽傳聞中的原址上建造起來的。教堂所在的廣場,也直截了當?shù)亟凶?ldquo;馬槽廣場”。 這樣獨一無二的教堂,幾百份稀貴的平安夜禮贊入場券當然是在9月份就早早地被申請完了。巴勒斯坦現(xiàn)任總理(Mohammad Shtayyeh)也在車隊的嚴密護送下到達現(xiàn)場,參加禮贊,見證這個命運多舛的基督教圣地又一個平安、祥和的圣誕夜。 我的2019平安夜,是在馬槽廣場上和兩千名戴著圣誕帽,穿著紅衣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一起扎堆取暖度過的。我們一起大合唱圣誕贊歌,吃著熱玉米(這是廣場上叫賣的小零食),討論巴以紛爭的種種見解,最后在戴著紅色貝雷帽、荷槍實彈的巴勒斯坦警衛(wèi)的護送下愉快地各自散去。。。 (圣誕教堂外的巴勒斯坦士兵和安保人員) (伯利恒使用了一千多年的老街地磚) (趕路的修女) 不,我并不是基督教徒,但是我對世界上的各個宗教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也正是抱著這樣的好奇心,我才會在每年的圣誕節(jié),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去嘗試感受宗教的意義,以一種不定義,不評價的方式去體驗它。 愛,同情心,包容心 – 這些人類的共同情感,很多時候是不用語言和文字,通過感官就可以產(chǎn)生共鳴的。身處異鄉(xiāng)的我,在這個“別人的節(jié)日”里,站在陌生的人群中,竟也得到了相同的接納和寬慰,這是一種人類互通、充滿善意的凝聚力。 在這個被迫宅家的圣誕里,我想通過這篇文章,把這種善意分享給遙遠燈火中同樣期盼更好的未來的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