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毛病很多,根據對孩子態(tài)度的不同,能折射出自己是怎樣的人。
本文作者列舉了中國父母常見的10種病來分析,這10種病各有特色,有人身兼數病,可謂是病入膏肓,我們來一一對照、治病。
作者:蔡壘磊;本文來源:公眾號“請辯”(ID:luojiyingshang)。
........................................
曾經的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畢業(yè)后留美的研究生王猛,是個極其標準的學霸,然而已經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jié)了。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系方式。
這樣的報道,引起了社會上的軒然大波,照有些人的話來說,那叫“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
王猛寫下了萬言書,控訴父母從小到大掌控他的人生,衣食住行樣樣不能自己作主,而父母卻認為那是愛的表現;當王猛同學提出不想跟自己不愿意相處的親戚和父母的“老朋友”交往時,父母卻認為做人該“內緊外松”,還是要跟他們搞好關系;當王猛遇到親人的嘲笑和打擊時,父母從來不會現身保護,有時還會冷嘲熱諷,認為他確實不行。
我想這樣典型的事件,是應該被寫入教科書的,尤其是在中國。
所有看過這起事件的,會涇渭分明地分成兩派:
一派是以父母輩為主導,他們普遍會認為孩子太沒良心,絲毫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最后還恩將仇報,白眼狼的典型;
另一派是以年輕人為主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同身受,因此對王猛表示十分理解,可以說王猛做出了他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兒。
中國的父母,大都有毛病。什么毛病呢?不是愛兒心切的毛病,是不敢真實面對自己的毛病。
要說愛兒,他們不能說不愛,自讀小學開始,我的母親就跟我一個點兒起床,只為給我做早飯,因為給零花錢我基本是不會拿去吃早飯的,照母親的話說,錢就浪費了,那就自己做。初中更早,5點15分就得起,基本天都是黑的,所以她得送我出門之后,再回去睡覺,其實基本就睡不著了。
要說不愛呢,也不愛,母親曾經因為我愛吃唐師傅紅燒牛肉面,給我買了好幾大箱泡面,每天早上都必須得吃,吃得我實在很膩,我就提出不愛吃了。緊接著她便惡狠狠地教訓我:吵著要吃,買回來了又說不要吃,以后別說愛吃什么東西了,什么都不會買給你!
如果他們年紀大了,我買給他們一些東西,然后用這種口氣和態(tài)度教訓他們,我想也不能稱之為“孝順”吧?所以這種買東西給你吃的行為,肯定不是愛,我看到一只流浪貓,我會去買貓糧,因為喂它東西看著它吃,很有成就感,但我肯定不愛它。
中國的父母,毛病很多,根據對孩子態(tài)度的不同,能折射出自己是怎樣的人,我就列舉10種常見的病來分析,這10種病各有特色,有人一人身兼數病,可謂是病入膏肓。
1、一碰到朋友就談論自家孩子
這類父母通常喜歡“拔苗”,在某方面可能對孩子進行了提前開發(fā),拔得還不錯,注意,暫時不錯可能只是開發(fā)得早,不代表好。
他們通常自己的生活沒有多少精彩之處,因此話題也只有孩子,這樣的父母,毛病在于社會認同感較少,因此把孩子拉上,自認為自己跟孩子是“一伙兒”的,孩子成功意味著自己的成功。
這就導致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對方的孩子樣樣超過自家的,那么不僅不談論,可能就漸漸不跟對方來往了,他們的社交很畸形。
2、處處打壓孩子自信
這類父母我也見過不少,他們掛在嘴邊的就是“滿招損,謙受益”,于是,他們就特別怕孩子驕傲自滿,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時,他們會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你從他們的嘴里聽不到夸獎,但你只要干得不好,他們就會責罵你,并且認為你在這方面天生就不如別人,責令你拼命努力趕上。
有這種表現的父母,本質上是一種對自己的不自信,只有對自己不自信的人,才會第一反應就是想著“不如人”,而且他們會特別討厭別人驕傲,因為這會刺痛他們的自卑,哪怕是孩子,也不允許刺痛他們,盡管這種刺痛是源于他們自己的弱。
對于極為優(yōu)秀的孩子來講,要正常走路又不踩死螞蟻,何其艱難。
3、自己閑著讓孩子學習
我相信有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好想成為大人,可以什么都不做。
很多父母就是如此,自己下了班什么都不用干,卻讓孩子學習到深夜,并且不讓他們有一點點的玩耍時間。很奇怪,學校里有競爭,社會上就沒有?僅僅是因為老師布置了家庭作業(yè),而社會沒有給他們布置而已。
這類父母的毛病在于——不懂人性。一個人要對一件事產生真正的認同,才會有效率,而人對事情產生認同,往往是看怎么做得到什么結果,而不是聽你說怎么做,聽你說會得到什么結果。
所以如果你每天下班后還努力工作,努力看書,努力充電,3個月后升職加薪了,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自然就效仿,還要你費什么口水呢?
4、不停攀比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是好,可惜他就是別人家的。
有一個朋友,小時候中規(guī)中矩,她的母親總說隔壁家的孩子成績好,嫌她不夠聰明,可說到那個成績更差的住在隔壁的隔壁的孩子時,她總說人家雖然成績差,可家務做得好。
其實朋友成績中游,家務也還行,人也挺懂事。這同一段比較也可以這么比,隔壁家孩子雖然成績好,可除了成績一無是處;隔壁的隔壁雖然家務做得好,可成績很爛。
不過很多父母不會這么比較,當你這么比較時,他們會質問你,為什么總跟差的比?
可是孩子也沒把你往好的比,不然你得臊死。或許,這類父母在社會上的地位,還不如孩子在班里的成績排名。
5、強迫孩子做交際籌碼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于孩子題材的文章,很多父母熱衷于讓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節(jié)目,什么念唐詩,跳個舞,如果你不干,則會罵你沒出息,不夠大方,膽子小,其實你讓他自己在眾人面前唱個歌,他得扭捏死。
小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愿去奶奶家過春節(jié),因為哥哥姐姐們都跟我年紀相差很大,吃完午飯他們就跟父母們湊兩三桌麻將,我一個人窩在屋里看電視。我喜歡去外婆家,那里的哥哥姐姐們跟我年紀相仿,可父母從來也不會遂我的意,他們去哪里,我必須跟去哪里,哪怕他們打麻將我睡覺,因為孩子不跟來,他們在親戚朋友面前就沒面子,畢竟這么多長輩,你家孩子不來叫個人,拜見拜見?
這種叫“壓力轉嫁”,明明是屬于他們的壓力,他們會轉嫁給孩子,而孩子呢?明明去是幫了他們的忙,但他們會認為是應該的,因為這是對長輩的尊重,不去就是不懂事,沒家教。
問題是,那些長輩真的用不著我尊重。你們的孩子也是一樣,你真以為那些親戚這么關心你家孩子來沒來?戲真的不要太足。
6、有“功勞妄想癥”
父母養(yǎng)育孩子,是天性,鳥也會喂小鳥,貓也是,豬也一樣,這里不存在高不高尚的問題。而人為什么要養(yǎng)育那么久呢?因為人更高等,后代數目更少,壽命更長,質量更重要,沒什么別的。
我母親曾在我耳邊說,你小時候我對你這么好,早上早起給你做早飯,你看,你老不順我的意。父親聽見了說,別的父母對孩子可能比你還好,你這就叫有功勞了?那以后孩子既要早起給你做早飯回報你,還要早起給他的孩子做早飯,豈不是一個人不夠分?
父母有功勞,這個功勞基于天性,如果這種天性不在基因里,那么人也會變成生出就能自己活,自然會演變成不需要父母,可這樣的話,或許這種動物就不會這么高等。
然而父母把這種天性和社會壓力下不得不干的事兒,當成是莫大的功勞,認為自己居功至偉,就錯了,養(yǎng)育過程中收獲到了一些快樂,這便是回報了否則你養(yǎng)兔子,有啥回報,干嘛還這么多人愿意養(yǎng)呢?更何況,養(yǎng)人這件事,以后沒準還有額外的“投資紅利”,所以比養(yǎng)兔子辛苦一點,也劃得來,至于未來孩子沒有贍養(yǎng)你,那也是你沒孵化好這個項目,與人無尤,誰說投資必賺的?
7、為安全感和評價可以犧牲孩子利益
還是上面這個朋友,她跟我說一個事兒,說他們家有個親戚,這家的一個小孩兒每次來她家,總得拿點東西走。有一次趁她不在,她父親把她最喜歡的玩具也送給了那個小孩兒,回來她一通不依不饒,反而被父母責罵不大氣。
這類父母為了自己在親戚朋友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常常置孩子的利益于不顧,因為孩子嘛,就算利益受損,過兩天就不記得了,親戚朋友之間沒準還有利益往來,可不能給人一個小氣的印象。
可是這事兒跟我們上一個點聯系起來,就有點咎由自取的味道了。你老是不把孩子的利益當回事兒,你老了,你成為孩子了,也沒人把你的利益當回事兒。那個時候再扯孝不孝,晚了點。
8、把包辦一切包裝成愛
王猛最大的困擾,恐怕就是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各種強制要求下。當一個人的獨立人格開始發(fā)芽的時候,這種感覺跟坐牢無異。
選專業(yè)?你還小,不懂;選戀愛對象?你還小,被人騙;選工作?你還小,目光短淺。
很多父母總是把這種包辦一切的行為說成是“愛”,好奇怪的愛,把一個人當成玩偶這么玩。我曾經在《認知突圍》中寫道:一個人要控制另一個人,本質上是對死亡的恐懼,人生只有一種可能,而這個人是試圖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別人身上,看到他的意志導致的結果,從而變相讓自己多活幾輩子。
所以明明是為了自己好,卻說是為了對方好,那么有的父母會問:如果孩子真的專業(yè)沒選好,對象沒挑好怎么辦?
你選的就好么,你的圈子和見識能有多大呢,馬云都看不到幾年后的變化,你這不是添亂么。
更何況,很多父母之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是由于孩子將來發(fā)展不好,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而反之,則自己多少能受點益,不承認這一點,就是欺騙自己了。
最好的父母,是給孩子悄悄準備好墊子,而不是替他決定什么。
9、先是砸鍋賣鐵,隨后道德綁架
我“采訪”過很多父母,說你們家庭條件也不怎么好,為什么砸鍋賣鐵給孩子買房?他們的回復大致有這樣幾種:不買房娶不上兒媳婦;不買房讓親家看不起;不買房讓親戚朋友看不起。
所以砸鍋賣鐵是為什么呢?當然是為了社會認同了,生了個兒子,沒能力給買房,雖然并不是天經地義的,但這就跟人家買了轎車,你騎自行車一樣,多丟人,所以為了臉面,哪怕再不愿意,也得買。
但這類行為有個配套的點,那就是他們在之后的相處中,就很難不對子女進行道德綁架,因為每吃一口咸菜,都想到自己對孩子的付出,這天長日久怎么能不生出道德綁架來?
為了自己,只是“順便”為了孩子,卻錯將該行為當成“投資”,強行要將自己的意志活在孩子身上,其實也挺可憐。
10、不敢面對自己真實的動機
最后這一條,可以說是上面的總結。
很多父母從小教孩子要誠實,要有信仰,要正直,要善良。緊接著,自己在與人交往中,卻充滿了狡詐、欺騙、算計,美其名曰,生活就是這樣,要適應這個社會就得這樣。
中國的孩子挺可憐的,從小被教育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但教育者自己表現出來的卻完全不一樣,還要糾正你,什么才叫成熟。
所以成熟就是因地制宜,說一套做一套,很多父母們都很辛苦地在用實際行動證明這么干的必要性與正確性,因為你把別人都教育高尚了,你才有機可趁,大家都防著彼此,你就沒便宜可占了。
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蔡壘磊,思維工坊CEO,一站式知識平臺“螞蟻私塾”創(chuàng)始人,高智商協會“勝寒”“門薩”雙會員,LinkedIn專欄作者。
來源:藍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