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說:
“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yàn)樗回?fù)責(zé)任,沒有現(xiàn)實(shí)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yàn)樗喙峙绿珖?yán)肅;而蘇東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大江東去,浪淘盡”,是我們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是每到中秋總會(huì)被想起的一句詩詞。
還有我們平時(shí)說的:“胸有成竹”、“不識廬山真面目”、“天涯何處無芳草”等……這些,都與一個(gè)人有關(guān)。那人便是——蘇東坡!
然而,提到蘇東坡,有時(shí)人們想到的或許還不是這些:而是他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羹等系列“東坡”美食。這也難怪!美味,人欲也。東坡比常人更懂得苦中作樂,吃也吃得波瀾壯闊。用他自己的話說,“老饕”二字,也確可概括他的一生。
元 趙孟頫《蘇東坡小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
蘇軾-《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
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
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
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bǔ)絲毫事,
尚費(fèi)官家壓酒囊。
他在長江里摸魚,到西山做餅,城郊的野菜,市場上的豬肉……他一個(gè)也不放過。官場上失的意,全都化為動(dòng)力。完完全全點(diǎn)滿了“吃”這個(gè)技能點(diǎn)。像料理江鮮的《煮魚法》,調(diào)制菜羮的《東坡羹頌》,以及流傳千古的東坡肉做法《豬肉頌》,為后世吃貨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cái)富。
蘇東坡在黃州創(chuàng)造的那些個(gè)菜里,最富盛名的當(dāng)屬——東坡肉。東坡肉,用的是豬肉。在北宋的時(shí)候,豬肉不怎么受待見,大家都喜歡吃羊肉,被貶黃州的蘇東坡吃不起羊肉,只能吃豬肉。但黃州此地雖多豬肉,卻沒有美味的豬肉做法,所以他才說“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具體怎么做?
原版的正宗東坡肉做法非常簡單,根據(jù)《豬肉頌》的記載,把鍋洗干凈,少加點(diǎn)水,豬肉放到鍋里,蓋上蓋子,耐心等待,燉夠火候,就大功告成。這其實(shí)就是——白水煮肉!
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shí)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jià)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豬肉頌》
煮出來,
是這樣:
和你想象中的東坡肉是不是有些出入?但這才是蘇軾正宗的“東坡肉”而我們今天吃的東坡肉大多是改進(jìn)過,精挑細(xì)選好豬肉,加入糖,醬油,料酒的做法,始見于明朝。
這種精心做的豬肉,口感軟而不爛,肥而不膩,十分好吃。
然而,這可能并非蘇軾的初衷。
2
東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
——《菜羹賦》
東坡羹,就是蘇軾的吃草代表作。他在《東坡羹頌》中,記錄了這道菜的做法:“把大白菜,頭菜等蔬菜洗干凈;將鍋碗內(nèi)壁抹油,切碎菜下鍋;放入姜汁,用油碗覆蓋而不能碰觸菜羹;最后,將盛米的蒸屜放到鍋上。菜熟后放上屜蓋,利用蒸汽煮飯。”這樣,不僅東坡羹做好了,飯也順手煮熟了。倒是一道適合懶人的快手料理。東坡頗為自得地評論這道菜: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后來,蘇東坡又受到排擠,被貶嶺南惠州,連豬肉也吃不著了。
因?yàn)槭侵喒,所以他不敢跟?dāng)?shù)貦?quán)貴爭搶好的羊肉,只好吩咐殺羊的人,給他留點(diǎn)沒人要的羊脊骨。準(zhǔn)備好get東坡同款烤羊脊骨:
“先將羊脊骨徹底煮透,再用黃酒澆在骨頭上,點(diǎn)鹽少許,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蘇軾終日在羊脊骨間摘剔碎肉,自稱就像吃海鮮蝦蟹一樣。
就連給弟弟蘇轍的信中,也不乏調(diào)侃: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意為這種吃法是不錯(cuò),只是每次自己把骨頭上的肉挑剔光了,導(dǎo)致身邊的幾只狗都很不開心。
不過,讓美食博主蘇東坡想不到的是,當(dāng)年讓他家的狗很不開心的那道菜,在千百年后被叫做“羊蝎子”。今天看來,可算是眼光毒辣。
3
蘇軾后來又被貶到更為荒遠(yuǎn)的海南儋州。在當(dāng)時(shí),流放海南堪稱極刑。剛到海南時(shí),生活條件極其惡劣,最重要就是:沒有肉吃!這對蘇吃貨而言,可是一個(gè)沉重的打擊。
好在,在探尋野味的過程中,蘇東坡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生蠔!
他直言:肉與漿入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曾經(jīng)一本正經(jīng)地寫信給兒子,讓他千萬不要公開海南生蠔的秘密。因?yàn)閾?dān)心朝中大臣知道后會(huì)跑來海南跟他搶。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xiàn)蠔。
剖之,得數(shù)升。
肉與漿入水與酒并煮,
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又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
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
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
分我此美也。”——《食蠔》
黃州的東坡肉、惠州的羊蝎子、儋州的生蠔,
眾人皆知蘇東坡,
是個(gè)快意人生的吃貨,
誰又能了解他心中的苦悶?
1094年,
蘇軾被貶惠州的一年前,妻子去世,
而就在被貶惠州的兩年后,
侍妾朝云也因水土不服去世。
846年后,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評價(jià)蘇軾,
“是個(gè)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或許,這才是蘇東坡,
真正想要留給后人的東西吧!
不是詩文、不是政論、
甚至不是萬古流芳的名聲,
而是那份用隨手能夠企及的食材,
溫暖生命中苦難的淡然。
這就是蘇東坡,
一個(gè)“竹杖芒鞋輕勝馬,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老饕。